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

  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其实施路径@@,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是电力@@行业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电力@@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源网荷储@@各环节间协调互动@@,充分挖掘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和需求侧资源@@,有利于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构建多元供能智慧保障体系@@。

  (二@@)有利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充分发挥常规电站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调动需求侧灵活响应积极性@@,有利于加快能源转型@@,促进能源领域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跨区源网荷储@@协调互济@@作用@@,扩大电力@@资源配置规模@@,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可再生能源电量消费比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作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绿色优先@@,协调互济@@。遵循电力@@系统发展客观规律@@,坚守安全底线@@,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协调互济@@能力@@,优先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结合需求侧负荷特性@@、电源结构和电网@@调节能力@@,因地制宜确定电源合理规模与配比@@,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提升@@存量@@,优化增量@@。通过提高存量电源调节能力@@、输电通道利用水平@@、电力@@需求响应能力@@,重点提升@@存量@@电力@@设备利用效率@@;在资源条件较好@@、互补特性较优@@、需求市@@场较大的送受端@@,合理优化增量@@规模@@、结构与布局@@。

  市@@场驱动@@,政策支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市@@场壁垒@@,依靠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加强引导扶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路径@@。

  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具体模式@@。

  充分发挥负荷侧@@的调节能力@@。依托@@“云大物移智链@@”等技术@@,进一@@步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通过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参与电力@@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为系统提供调节支撑能力@@。

  实现就地就近@@、灵活坚强发展@@。增加本地电源支撑@@,调动负荷响应能力@@,降低对大电网@@的调节支撑需求@@,提高电力@@设施利用效率@@。通过坚强局部电网@@建设@@@@,提升@@重要负荷中心应急保障和风险防御能力@@。

  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市@@场预期@@。主要通过完善市@@场化电价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和独立储@@能@@等主动作为@@、合理布局@@、优化运行@@,实现科学健康发展@@。

  (四@@)多能互补实施路径@@。

  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优先发展新能源@@,积极实施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提升@@,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严控增量@@“风光火@@(储@@)一@@体化@@”。

  强化电源侧灵活调节作用@@。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水电站@@、具有较强调节性能水电站@@、火电机组@@、储@@能@@设施的调节能力@@,减轻送受端系统的调峰压力@@,力争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稳步提升@@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

  确保电源基地送电可持续性@@。统筹优化近期开发外送规模与远期自用需求@@,在确保中长期近区电力@@自足的前提下@@,明确近期可持续外送规模@@,超前谋划好远期电力@@接续@@。

  三@@、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提升@@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

  (一@@)区域@@(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依托@@区域@@@@(省@@)级@@电力@@辅助服务@@@@、中长期和现货市@@场等体系建设@@@@,公平无歧视引入电源侧@@、负荷侧@@、独立电储@@能@@等市@@场主体@@@@,全面放开市@@场化交易@@@@,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灵活调节@@、多向互动@@,推动建立市@@场化交易@@用户参与承担辅助服务@@的市@@场交易机制@@,培育用户负荷管理能力@@,提高用户侧调峰积极性@@。依托@@5G等现代信息通讯及智能化技术@@,加强全网统一@@调度@@,研究建立源网荷储@@灵活高效互动的电力@@运行与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区域@@电网@@的调节作用@@,落实@@电源@@、电力@@用户@@、储@@能@@、虚拟电厂参与市@@场机制@@。

  (二@@)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在重点城市@@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坚强局部电网@@建设@@@@,梳理城市@@重要负荷@@,研究局部电网@@结构加强方案@@,提出保障电源以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方案@@。结合清洁取暖和清洁能源消纳工作开展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研究热电联产机组@@、新能源电站@@、灵活运行电热负荷一@@体化@@运营@@方案@@。

  (三@@)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运用@@“互联网@@+”新模式@@,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在城市@@商业区@@、综合体@@、居民区@@,依托@@光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等@@,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结合增量配电网@@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研究源网荷储@@综合优化配置方案@@,提高系统平衡能力@@。

  四@@、推进多能互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一@@)风光储@@一@@体化@@@@。对于存量新能源项目@@,结合新能源特性@@@@、受端系统消纳空间@@@@,研究论证@@增加储@@能@@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充分发挥配套储@@能@@调峰@@、调频作用@@,最小化风光储@@综合发电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风光水@@(储@@)一@@体化@@。对于存量水电项目@@,结合送端水电出力特性@@、新能源特性@@、受端系统消纳空间@@@@,研究论证@@优先利用水电调节性能消纳近区风光电力@@@@、因地制宜增加储@@能@@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通过龙头电站建设@@优化出力特性@@,实现就近打捆@@。对于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政策@@、生态红线@@、水资源利用政策要求@@,严控中小水电建设@@规模@@,以大中型水电为基础@@,统筹汇集送端新能源电力@@@@,优化配套储@@能@@规模@@。

  (三@@)风光火@@(储@@)一@@体化@@。对于存量煤电项目@@,优先通过灵活性改造提升@@调节能力@@,结合送端近区新能源开发条件和出力特性@@、受端系统消纳空间@@@@,努力扩大就近打捆新能源电力@@规模@@。对于增量基地化开发外送项目@@,基于电网@@输送能力@@,合理发挥新能源地域互补优势@@,优先汇集近区新能源电力@@@@,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在不影响电力@@@@(热力@@)供应前提下@@,充分利用近区现役及已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煤电项目@@,严控新增煤电需求@@;外送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优先规划建设@@比例更高的通道@@;落实@@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政策@@、生态红线@@、水资源利用等政策要求@@,按规定取得规划环评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对于增量就地开发消纳项目@@,在充分评估当地资源条件和消纳能力的基础上@@,优先利用新能源电力@@@@。

  五@@、完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市@@场消纳为导向@@,按照@@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发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电力@@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等的衔接@@,推动项目有序实施@@。在组织评估论证和充分征求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送受端能源主管部门和电力@@企业意见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通过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微调@@、中期滚动调整@@,将具备条件的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是组织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的责任主体@@@@,应会同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积极组织相关@@电源@@、电网@@、用电企业及咨询@@机构开展项目及实施方案的分类组织@@、研究论证@@、评估筛选@@、编制报送@@、建设@@实施等工作@@。对于跨省@@区开发消纳项目@@,相关@@能源主管部门应在符合国家总体能源格局和电力@@流向基础上@@,经充分协商达成初步意向@@,会同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组织开展实施方案研究并行文上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各地必须严格落实@@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坚决防止借机扩张化石电源规模@@、加剧电力@@供需和可再生能源消纳矛盾@@,确保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三@@)建立协调机制@@。各投资主体@@应加强源网荷储@@统筹协调@@,积极参与相关@@规划研究@@,共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实现规划一@@体化@@@@;协调各电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同步建设@@@@、同期投运@@,推动建设@@实施一@@体化@@@@。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负责牵头建立所在区域@@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协调运营@@和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深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中长期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发挥协同互补效益@@,充分挖掘常规电源@@、储@@能@@、用户负荷等各方调节能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实现项目运行调节和管理规范的一@@体化@@@@。

  (四@@)守住安全底线@@。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进相关@@项目过程中@@,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电源类型@@,研究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安全共治机制@@,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治理手段@@,保障新能源安全消纳@@,为我国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筑坚强的安全屏障@@。

  (五@@)完善支持政策@@。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中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应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管理政策@@,在国家和地方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方案中统筹安排@@;鼓励具备条件地区统一@@组织推进相关@@项目建设@@@@,支持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化交易@@@@、增量配电改革及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

  (六@@)鼓励社会投资@@。降低准入门槛@@,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在符合电力@@项目相关@@投资政策和管理办法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等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电源@@、储@@能@@及增量配电网@@项目@@,或通过资本合作等方式建立联合体参与项目投资开发建设@@@@。

  (七@@)加强监督管理@@。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应加强对相关@@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监管项目规划编制@@、核准@@、建设@@、并网和调度运行@@、市@@场化交易@@、电费结算及价格财税扶持政策等@@,并提出针对性监管意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本指导意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2021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