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扩大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否的界限@@,完善了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规定@@。专家表示@@,条例有助于更好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扩大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

  条例根据政务公开@@实践发展要求@@,明确@@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机关职能@@、行政许可办理@@结果@@、行政处罚决定@@、公务员招考录用结果等十五类信息@@。根据条例@@,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还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主动公开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信息@@。

  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管理动态调整机制@@,要求行政机关对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定期评估审查@@,对因情势变化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公开@@@@;建立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化机制@@,行政机关可以将多个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申请人也可以建议行政机关将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以此推动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表示@@,新修订的条例加大了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既在公开数量上@@、也在公开质量上有所优化@@,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公共资源@@,也有利于政府更好回应社会关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与否的界限@@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否的界限@@@@,推动政府信息依法公开@@。根据条例@@,除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外@@,政府信息应当公开@@。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根据条例@@,行政机关内部事务信息@@、过程性信息@@、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汉华认为@@,条例对不予公开范围予以明确@@@@,使不予公开范围的界定更为科学@@、明确@@、具体@@,既提高制度的权威性@@,也便于条例的实施@@,有效解决过去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同时@@,有助于形成具体@@例外规定与一般兜底条款之间的良性互动@@,义务机关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首先适用具体@@例外规定@@,真正会对国家安全等造成影响@@,具体@@例外又缺乏规定的@@,才适用兜底条款@@,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度适用兜底条款的现象@@。

  “条例明确@@划定不予公开的范围以后@@,才能真正把握公开与不公开的边界@@,使条例明确@@规定的@@‘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具有操作基础@@,推动条例实施与政务公开@@工作全面迈上新台阶@@。”周汉华说@@。

  完善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规定@@

  条例完善了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规定@@@@,明确@@了公开申请提出@@、补正申请内容@@、答复@@形式规范@@、征求意见程序等内容@@,并要求行政机关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规范@@。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伟东表示@@,条例对相关规则程序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端争议@@,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推动提升行政机关处理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水准@@。

  同时@@,条例取消了依申请公开的@@“三需要@@”门槛@@,删除了现行条例中关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需@@“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限制条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条例还对不当行使申请权的行为予以规范@@,对于少数申请人反复@@、大量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问题@@,规定了不予重复处理@@、要求说明理由@@、延迟答复@@并收取信息处理费等措施@@。根据条例@@,对于申请人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进行信访@@、投诉@@、举报等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通过相应渠道解决@@。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