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孙春明登录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在@@查看@@市长公开信箱系统部门区县信箱群众来信办理情况时@@@@,发现潼南县政府@@在@@办理老百姓来信时@@存在@@答非所问和敷衍了事的现象@@。如市民询问关于集资修路的事@@,却回复成什么购买信托产品@@如何如何@@,回答关于拖欠工程款的事宜时@@@@,潼南县政府@@的办理结果只有一句@@话@@“当地政府@@应按协议@@支付工程款@@”。

  一句@@“应按协议@@”至少还算表了个态@@,但@@“购买信托产品@@”的答非所问@@就不知所云@@了@@。敷衍乎@@?心不在@@焉乎@@?政府@@信箱怎么会变脸成了@@“灌水论坛@@”?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实施的今天@@@@,看到潼南县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生的这些事儿@@,实在@@让人有些找不着北@@。

  国家在@@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时@@,应该已预先估计了该条例实施之难@@,所以@@其酝酿过程就花了@@8年时@@间@@,于去年@@4月@@公布后@@,又给了一年缓冲期@@,将正式实施的时@@间定在@@今年@@5月@@1日@@。如今看来@@,这一年的缓冲期对某些官员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他们既没有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也没有在@@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上采取什么实实在@@在@@的举动@@,更没有为迎接这一条例的实施在@@政务@@流程与人手配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各级政府@@信箱本应是政府@@信息对外公开的一个主渠道@@,是公仆向主人@@@@“汇报工作@@”的正式路径@@,由于信箱主人@@没太把这个渠道当回事@@,在@@无意之中@@,它居然蜕变成了敷衍公众的摆设@@,等于继续让公众知情权处于丧失的地位@@,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沟通的隔阂@@。

  也许@@,政府@@信箱工作值班人员一时@@@@“神经短路@@”的答非所问@@,还不至于产生什么可怕后果@@;其偶尔毁一下信箱所代表的@@“政府@@形象@@”也不太要紧@@;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民公仆根本没有认识到信息公开的意义@@,没有把搭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看作是民主建设的基石之一@@。人民公仆不屑于随时@@答复国家主人@@的疑问@@、经常对公众的询问保持一种恍惚走神的状态@@,期待着这样一支部队@@、以这样的精神面貌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完成@@“主人@@”委托的重任@@,岂不误了大事@@?所以@@,我们对于潼南县政府@@信箱@@“不知所云@@”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仅仅将其当作是一个偶然发生的工作失误@@,而应该以此视为契机@@,强化完善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制衡机制@@。笔者建议@@:能否学学古代老祖宗的办法@@———来一个@@“物勒工名@@”?从秦朝起@@,凡朝廷使用器物的制造者@@,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今天@@,我们如果将政府@@@@“某部某委转某某阅办@@”的过程在@@网上亮出来@@,也可以方便老百姓监督@@;下一步@@,我们还可以考虑把参与制定执行重大公共政策决策的官员姓名统统记录在@@案@@,向全社会张榜公布@@,看看谁还敢忽悠百姓@@!据报载@@,5月@@10日@@,《政府@@公开信息条例@@》生效仅十天@@,湖南汝城就有@@5名职工状告县政府@@信息不公开@@,说明了许多民众比政府@@官员更懂得这一条例的意义@@,早已期待着让它为自己的权力撑腰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