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服务模式@@

  主动服务模式@@系相对@@于传统政府@@服务模式的被动性而言@@。被动性服务是指根据用户请求而提供的服务@@,即提供服务的前提是用户提出请求@@,如@@果没有请求@@,则不予提供服务@@。

  长期以来@@,传统政府@@服务模式所存在@@的被动性一@@直被认为是正常现象@@。被动服务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对@@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服务模式下@@,政府@@办公人员总是处于一@@种等待状态@@,在@@他们看来求上门的用户才需要服务@@。

  与传统的被动性政府@@服务模式相比@@,主动服务模式@@则是一@@种建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遵循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和权利本位理念@@,利用可视化的@@GIS、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以实现积极主动地为政府@@服务相对@@人提供全面细致服务的新型模式@@。

  主动服务模式@@的运行需要大量现代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政务@@智能系统是主动服务模式@@中的核心@@。政务@@智能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的商务智能概念@@。商务智能是分析型的电子商务系统@@。政务@@智能是电子政务@@@@应用阶段的高端分析系统@@,其实质是面向政务@@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它通过分析政务@@活动中积累的大量的原始数据@@,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和决策依据@@,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

  主动服务模式@@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新模式下的系统能够体现主动服务模式@@的要求@@,能够主动地@@、智能地@@、持久有效地运行@@,将彻底改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方式和效果@@。主动服务模式@@下电子政务@@@@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以现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为基础的@@,因此@@,首先要了解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兴起@@,对@@电子政务@@@@绩效和信息化状况的研究也在@@逐步跟进@@。下文以@@4家机构作为代表进行说明@@。第一@@@@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10月起发布@@《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9年@@开始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两期报告@@,并于@@2003年@@7月的报告始@@,除了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还包括了对@@互联网@@用户行为意识的调查@@。第二@@@@家@@,北京计世资讯公司@@,2002年@@8月发布@@《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应用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3项指标体系@@,对@@我国@@36个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第三@@家@@,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应用网站内容@@、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功能性检验等项指标@@,对@@我国@@的@@257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第四家@@,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与上海经济互联网@@咨询@@中心@@,联合开展了全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工作@@,在@@2004年@@发布的报告中@@,应用城域带宽@@、家庭宽带接入@@、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固定电话@@普及率@@、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百户拥有电视机数@@、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增加总数比例@@、政策法规完善程度@@、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上网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中小学生每百人在@@校拥有计算机数@@、政府@@门户网站年@@均访问数@@、人均@@信息消费占总体消费比例等@@15项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对@@37个城市进行了测评@@。

  为了深入分析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通常把电子政务@@@@绩效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产出@@(Output)层次@@@@,表现在@@建设的@@“产量@@”方面@@,例如@@政府@@网站@@@@、光缆@@、电话@@、电视等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软件操作平台@@等建设成果@@。第二@@@@,结果@@(Outcome)层次@@@@,表现在@@建设结果@@的经济@@(Economical)和效率@@(Efficiency)两方面@@@@。即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节省政府@@的经济成本@@,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影响@@(Impact)层次@@@@,表现在@@建设的@@社会影响@@方面@@@@,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社会整体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进程@@,二@@是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考察电子政务@@@@能否提升政府@@的责任和对@@公民的回应@@力@@,能否扩大公民对@@于政务@@的代表权限@@。根据上述@@3个层次@@@@@@的划分和分析@@,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要打破@@“GDP崇拜@@”,不能盲目地应用@@“产出@@”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社会效应@@。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将基础设施的高产量@@等同于电子服务的高质量@@;二@@是不能用政府@@办公的信息化程度来替代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改革实质@@。

 

  (二@@)现行主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

  根据上述@@划分的@@3个层次@@@@@@,现行的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主要有@@5种典型评估模式@@:

  ⒈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模式@@

  该模式认为@@,政府@@网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接触面@@,是电子政务@@@@的最终表现@@。如@@果把电子政务@@@@的中间流程假设为难以测评的@@“黑箱@@”,那么可以从易于量化的@@“结果@@”着手进行考核@@,并将此项考核拟为整个流程的绩效@@。这是目前一@@些国际机构进行此类电子政务@@@@评估时运用的原理@@,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通常又分为两种测评方式@@:一@@是罗列出各项指标@@,进行细化测评@@;二@@是以若干关键性的指标为纲@@,进行重点测评@@。

  ⒉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模式@@

  该模式认为@@,电子政务@@@@以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部门的运用为导入点@@,因此@@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也是目前国内外评估电子政务@@@@的首选指标体系@@。如@@IBM电子政务@@@@研究院@@“电子政务@@@@的战略和对@@策小组@@”制定了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该测评指标体系的优点是@@:第一@@@@灵活@@@@,以适应快速变动的信息环境@@;第二@@@@可升级@@,以此来为公民和企业不断变动@@、不可预测的需求提供服务@@;第三@@可靠@@,以保障最终用户的安全@@、连贯性和实用性@@。当电子政务@@@@进行组合时@@,灵活@@、可升级是其内在@@的特质@@,而可靠则是其外在@@的表现@@,可靠需以灵活@@和可升级为基础@@。相比之下@@,由于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所关心的是电子政务@@@@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这种测评模式更易于用户接触和体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