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政府@@@@”在路上@@——写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4周年@@之际@@

  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载体@@,也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方式@@@@。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要求所有政府@@工作都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4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统筹推进@@乐动安卓app 建设@@,信息公开工作呈现全面推进@@、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政府@@信息日@@益公开@@

  “公开的是民众不关心的@@,民众关心的不公开@@;好歹公布了民众关心的@@,民众还看不懂@@。”这样的评价曾经是人们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感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备受百姓关注@@的政府@@预算和开支情况@@。

  改变这种局面的是@@2011年@@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布了@@“三公@@”经费@@@@预算@@:2011年@@,科技部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4018.72万元@@。

  此后@@,众多中央部委步科技部@@“后尘@@”,加入@@“三公@@”经费@@@@公开@@行列@@。今年@@@@,国务院再发@@“三公@@”经费@@@@公开@@“令箭@@”,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三公@@’经费@@@@的公开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政治觉悟@@。”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表示@@,“中央部委以身作则@@,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给各级地方政府@@形成压力@@,促使其信息公开工作的扎实推进@@。”

  在浙江省海盐县@@,有一个地方人气很旺@@,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这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查阅点@@。

  群众办完事后@@,可顺便拿一份政府@@公报@@。每两月@@出版的政府@@公报收录了县委@@、县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人事任免@@、机构设置@@、表彰等信息@@,免费@@向公众发放@@。

  2010年@@10月@@,深圳市@@民余女士在家中点击鼠标@@,深圳各医院的床位查询@@、预约挂号@@、自选医生@@……许多原本费@@心@@、费@@力的麻烦事轻松完成@@。她点击的网站是@@“深圳政府@@在线@@”。

  打开这个网页@@,教育@@、社保@@、就医@@、交通@@、住房@@、就业@@、办证@@、注册@@、年@@检等与@@民生@@、企业息息相关的@@“主题服务@@”占@@据着头条@@。除此之外@@,市@@民还可以阅读政府@@部门文件@@@@,查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

  四年@@来@@@@,政府@@信息公开@@渠道越来越畅通@@,“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日@@益成为各级政府@@自觉践行的理念@@。据统计@@,2011年@@,31个省@@(区@@、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885万多条@@@@,办理依申请公开信息@@130多万条@@,85%以上的申请都予以公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9万多条@@@@,办理依申请公开信息@@3000多条@@,70%以上的申请都予以公开@@。

  制度保障不断跟进@@

  目前@@,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窗口@@”。信息公开指南@@、相关目录等在@@《条例@@》施行后第一时间便亮相各级行政机关门户网站@@。

  为了让百姓方便获取政府@@信息@@,图书馆@@、档案馆也逐渐承担起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的功能@@。根据上海市@@信息公开的地方立法@@,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都需同时@@抄报上海档案馆@@,市@@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档案馆自由查阅@@。

  在一些地方@@,专职的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先后挂牌@@。在北京@@,信息公开办公室负责协调行政机关间的信息公开工作@@,受理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投诉举报@@;天津@@、成都等地的行政服务中心更像一个@@“政务@@超市@@@@”,一站式服务在让老百姓少跑路的同时@@@@,还借助网络公布审批手续的办理状态@@。

  近年@@来@@@@,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江苏@@,省政府@@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实现全覆盖@@。新闻发言人的@@“集体亮相@@”以及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全面部署@@,让政务@@信息与@@新闻事件@@@@、新闻焦点很好地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让普通百姓了解政务@@@@、了解政策@@,并通过媒体的反馈@@,便于@@政府@@及时地调整政策@@,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让决策更具科学性@@、针对性@@。

  无论什么样的机制创新@@,常态化应该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目标之一@@。《条例@@》规定@@,政府@@机关要在每年@@@@3月@@31日@@之前公布上一年@@度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四年@@来@@@@,各地政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一些地方为了更@@“阳光@@”,自我要求更严格@@。

  杭州市@@发布年@@度报告时@@,还专门配发一份@@《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意见报告@@》。报告数据来源@@于@@市@@民@@、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家@@、专家学者@@。报告中@@,公众关心的各种难题在去年@@是否解决以及解决的满意度都有评价@@。也就是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好坏@@,不再完全由政府@@自己说了算@@,老百姓的感受与@@评价也会计入其中@@。

  为监督和保障信息公开顺利实施@@@@,《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明确列出@@8种违规行为将被追责@@,如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隐瞒或者@@捏造事实等等@@@@。

  据统计@@,2011年@@,各省@@(区@@、市@@)制定并发布政务@@公开@@制度规定@@@@98件@@,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制发政务@@公开@@制度规定@@@@81件@@,20多个省@@@@(市@@)研究制定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乐动安卓app 的实施@@办法@@。

  信息公开仍需给力@@

  尽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公布了@@《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11)》。报告显示政府@@机关上一年@@度的一些核心数据的公开情况不够理想@@,比如@@未提及人员经费@@@@情况@@,没有任何一个机关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本机关上一年@@度投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和经费@@@@情况@@,没有列出@@2012年@@拟投入经费@@@@和人员信息@@,等等@@。

  在实践中@@,有的政府@@部门把@@“秘密@@”作为信息公开的挡箭牌@@,而这些秘密@@往往是群众想要了解的信息@@,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变成了@@“假公开@@”或者@@“缩水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主动公开存在@@“假公开@@”与@@“缩水公开@@”的现象@@,那依申请公开呢@@?

  北京一市@@民先后@@3次@@向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其中包括@@2003年@@至@@2009年@@每年@@查处黑车所得罚款总额及流向@@。可是@@3次@@申请@@,无一例外遭到了交通@@执法总队的搪塞和拒绝@@。

  调研结果显示@@,与@@上一年@@相比@@,国务院部门中依申请公开的数量有所下降@@。各种数据的信息透明度不高@@,59个国务院部门中仅有@@9家提供了投诉的数据@@,占@@15%。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中@@,没有一家按照本级政府@@@@、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三类信息详细提供收到申请的数量@@。

  专家表示@@,政府@@部门要提高对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政府@@权力来自人民@@,公开是义务@@,不是施舍@@;公开是职责@@,不公开就是失职@@。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防范政府@@官员钻漏洞@@,钻字眼@@,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化@@。比如@@,尽快修改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基本精神@@、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尽快规范依申请公开处理工作@@,并且及时评估@@,把申请量大@@、涉及面广的信息适时转为主动公开@@,减少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

  此外@@,“多变数据@@”、统计方式五花八门也是本次@@调研的一大发现@@。报告提及@@,26个省@@级部门中@@,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陕西省公布的是办公厅受理的申请总数@@,湖北省@@、湖南省公布的是省政府@@及省级部门受理的数量@@,还有的数据包含全省各地市@@的受理数量@@。这表明@@,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为此@@,专家建议@@,尽快明确和细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各项标准@@,比如@@,目录设置@@、指南配备@@、报告编写等@@,杜绝政府@@机关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随意行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