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10多天后@@,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堪称对条例实施的第一场@@“大考@@”。令人@@欣慰的是@@@@,救灾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2008年@@中国努力建设@@“透明政府@@@@”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从大地震@@到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从瓮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许多正反事例都证明@@: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政府@@妥善处置各类事件的@@“不二法宝@@”,更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推进器@@”。 

  保障知情权@@:“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将政府@@置于阳光之下的专门法规@@。条例确定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方略@@,必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中国各级@@政府@@@@,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改变那些不符合现代政府@@理念的运作方式@@。 

  人@@们关注@@@@的种种热点事项@@,条例中均明确规定必须主动公开@@:财政预算决算@@、行政收费@@、政府@@采购@@、行政许可@@,无不涉及政府@@权力运作的@@“核心区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以及征地拆迁@@、补助发放@@,无不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无不关系群众的生死安危@@…… 

  除了条例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政府@@部门都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申请人@@公开信息@@;即使不予公开@@,也应当说明理由@@;如果公民@@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论信息有无@@、公开与否@@,政府@@对老百姓必须有个交代@@,再也不能用沉默应对百姓了@@。 

   地震@@“大考@@” 

  5月@@12日@@14时@@28分@@,大半个中国的人@@都感觉到了大地的震颤@@。 

  14时@@46分@@,新华网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注@@:后地震@@震级@@调整为@@8.0级@@),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此时@@@@,距地震@@发生刚刚过去@@18分@@钟@@。紧随其后@@,国内各主要门户网站的头条都是@@此条消息@@。 

  在接下来的每分@@每秒里@@,人@@们从电视@@@@、网络@@、广播@@、报纸里@@,不断看到刷新的消息@@:有关地震@@的更加翔实的信息@@,政府@@各部门如何启动紧急预案@@,以及灾区遭到了怎样的损失@@。其实@@,在那个时@@候@@,灾区的损失根本难以全面统计@@,不过@@,就是@@这样有一点说一点的@@“流水账@@”式地公布@@,牵动着人@@们的心@@。 

  当天晚上@@,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温家宝总理已经赶到震区都江堰市@@,在大街上临时@@搭起的棚子里指挥救灾工作@@,拿着话筒对废墟中被@@掩埋的人@@喊话鼓劲@@。亲临前线的总理给了人@@们多大的信心@@、勇气和镇定@@!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发生当天@@,北京@@、上海@@、重庆@@、贵州@@、河南等地的政府@@部门@@,针对当地群众的疑虑和恐惧@@,及时@@发布信息稳人@@心@@、辟谣言@@。 

  5月@@13日@@16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民政部@@、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向中外记者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还公布了当时@@的最新统计数字@@: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1921人@@。从那时@@起的一个多月@@里@@,每一天中央政府@@都会发布更新的伤亡@@、失踪人@@数@@。对于这些@@,政府@@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回避@@,也没有必要隐瞒@@、回避@@。 

  事实上@@,直到最近的@@11月@@21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等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灾后重建的各项数据@@,包括住房重建@@、救灾资金到位的情况@@,特别是@@过冬棉被@@的缺口仍有@@33万床@@。 

  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为救灾赢得了时@@间和民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信息公开@@本身并没有让中国损失什么@@,反而让中国人@@经历了一次@@集体的精神升华@@,进行了一次@@政府@@信息公开@@@@的公众普及@@。 

  公开信息创@@“双赢@@”,隐瞒真相吞恶果@@

  许多事实一再证明@@,公开政府@@信息让政府@@和群众@@“双赢@@”,而刻意隐瞒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发生了大规模出租车停运事件@@。11月@@6日@@上午@@10时@@,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四楼会议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就主城区出租车运营事宜与出租车驾驶员和市民代表进行座谈@@。 

  这是@@一次@@向市民公开的交流@@,电视@@、广播@@、互联网@@同步现场直播@@。不少重庆@@市民一早就守候在电视@@机旁@@,行驶的出租车也将收音机调到直播频率@@。座谈会上@@,“的哥@@”直陈营运环境的恶劣@@,薄熙来承认政府@@部门的不足@@、承诺打击腐败和官僚主义@@,都实时@@传播到市民的眼睛里@@、耳朵中@@,让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弊病在哪里@@。通过采取及时@@措施@@,重庆@@的出租车停运事件很快得以平息@@。 

  与汶川大地震@@@@、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不同@@,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襄汾溃坝事件@@、瓮安事件和四川广元@@“蛆柑@@”事件中@@,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或者故意隐瞒真实信息@@,或者听任谣言散布@@,终于尝到了忽视群众知情权的恶果@@。 

  以瓮安群体事件为例@@,在少女李树芬的亲属对其死因多次@@质疑后@@,公安机关并未认真对待@@,不仅没有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和抚慰工作@@,反倒横眉冷对@@、推诿敷衍@@。当群众已经大量聚集的时@@候@@,瓮安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均未到现场和群众对话@@,这成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重要原因@@;而当政府@@大楼被@@点燃后@@,相关领导仍然没有站出来@@,采取果断措施@@,而是@@在办公室里开会研究@@,层层请示等待@@。一起少女非正常死亡的个案终于酿成震惊全国的群体恶性事件@@。 

   打破@@“玻璃门@@”,欢迎@@“好事者@@”

  今年@@以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实施@@,一些公民@@开始以条例为依据@@,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典型事例@@:律师郝劲松要求公布@@“华南虎照@@”的相关信息@@,广东深圳公民@@吴君亮要求市政府@@公开财政支出信息@@,辽宁沈阳律师温洪祥@@、安徽合肥章先生要求相关部门公开招待费信息@@…… 

  在一些人@@的眼睛里@@,他@@们是@@@@“多管闲事@@”。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好事者@@”点燃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把火@@”,触动了那些对信息公开@@神经麻木的人@@@@。为什么会有@@“好事者@@”,就是@@因为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公民@@申请信息公开@@屡碰@@“玻璃门@@”,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公开信息不积极@@,走到了被@@公民@@@@“倒逼@@”的地步@@。而不积极的态度背后是@@什么@@?是@@“不宜@@”公开的既得利益@@:公车购置费@@、公款招待费@@、征地拆迁费@@…… 

  2008年@@底@@,一位名叫@@“魑魅魍魉@@2009”的网民大出风头@@:他@@(她@@)在上海@@地铁上捡到的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着浙江温州@@、江西新余官员出国考察的路线图@@,更有江苏张家港一个@@“领导太太考察团@@”的相关信息@@。这些政府@@自身不愿公开的信息@@,被@@“晒@@”到了网上@@,不仅引起网民@@、媒体的关注@@@@@@,更令当地政府@@严查事件@@、处置相关责任人@@@@。姑且不论@@“魑魅魍魉@@2009”是@@“何方神圣@@”,出于何种目的@@,他@@(她@@)这个@@“好事者@@”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自然值得肯定@@。

  相关链接@@:

  信息公开@@:权威声音破解地震@@恐慌@@

  真实公开是@@@@08奥运播报的公众诉求@@

  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要廓清公众疑虑@@

  谨防申请信息公开@@遭遇@@“玻璃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