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

  信息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数字鸿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果不尽快填平@@,它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剪刀差@@”,拉大城乡的发展差距@@。

  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农村信息化@@一般是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因此农民虽然成为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但并非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卷入信息化的大潮@@。

  如何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上@@、用得起@@、用得着@@”电脑@@?在世界电信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赴英德采访@@,了解问题所在@@,探询化解之道@@。

  钱@@,信号@@,内容@@。这三大问题@@,让涂志坚受困良久@@。

  作为英德市信息中心主任@@,他从@@@@286电脑@@、大哥大时代便与农村信息化@@结缘@@。眼前的难题是@@,电信拉的宽带早就进了村委会@@@@,当地人却一直上不了网@@,互联网@@形同虚设@@;而三农视频点播系统@@,好不容易确定下的电信声讯号@@,移动@@和联通@@却并不买账@@。

  “费用问题还是没谈好@@。”与电信企业打交道十余年@@@@,他也习惯了市场经济的套路@@,只是他一直没适应@@,政府@@力推的农村信息化@@事业竟处处遭遇瓶颈@@。

  这瓶颈@@,或来自体制@@,或源自观念@@,或限于技术@@,还有他也说不清楚的原因@@。多年@@的努力@@,各种先进的荣誉@@,本足以给他更多@@的自信@@,证明信息化的路子已经走对@@,但误入歧途依旧是他所担忧的@@。

  电信资费居@@高不下@@

  “说什么三农视频点播@@,我连电话都打不进去@@,每天内容@@都差不多@@。你说有什么用@@!”5月@@11日@@下午@@,在英德市望埠镇@@,一名杨姓农民向南方农村报记者提出质疑@@,认为@@“政府@@搞这名堂就是花架子@@”,现在通过电视唯一能看到更新的内容@@就是菜价@@。

  其实@@,这正是凝结了涂志坚颇多心血的一个信息化平台@@@@。从@@2006年@@开发并试运营至今@@,除了前期软件开发投入@@12万@@,在硬件方面也耗费巨大@@,累计已将近@@20万@@元@@@@,“但还是不成熟@@。”

  弯路倒是一直在走@@,“前期开发的软件根本用不了@@,后来还是省信产厅免费提供的@@”,而原计划的思路是由相关各部门自主提供信息服务@@,至于如何提供@@、提供什么@@,如今依旧是笔糊涂账@@。

  5月@@12日@@中午@@,他也试着拨了下电话@@。按照他的说法@@,农民通过固定电话点播@@,将完全由政府@@埋单@@。不过这样的提示并未出现在电视画面@@,更为尴尬的是他竟也没拨通@@。

  当时在场的@@,还有英德电信分公司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位来自政企客户室@@,另一位来自市场部@@。遗憾的是@@,他们也毫不知情@@。于是电话又打到了广电局@@,依旧没有答案@@。

  涂志坚有些抹不开面子@@。不过作为英德市信息化的主要推手和执行人@@,这样的尴尬并不少见@@。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有条块分割明晰的部门体制@@,更有利益纠葛的电信运营商@@。

  这天他想解决的依旧是两个问题@@。其中之一@@,是三农视频点播的声讯号能否尽快统一@@。因为此前公开的@@800—830—8723一直都没有为手机用户打开通道@@,导致政府@@只能另外开通新号@@2239278以方便民众@@,这意味着更高成本和更不便于推广@@。另一问题则是@@,能否给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提供的宽带放开上网限制@@,而如果可以@@,已开通多年@@的山区信息化平台@@将长驱直入当地近@@300个村@@(居@@)委会@@,信息的更新与服务的提供将更为便捷顺畅@@。更为重要的是@@,4月@@27日@@信息中心与当地纪委合作开通的@@“基层党风廉政平台@@@@”,尽管已作为信息化的亮点被广为宣传@@,假如网络不能到位@@,预期中的村务@@、政务@@、党务全面公开就将只能小范围进行了@@。

  “政府@@商量一下看给加多少钱@@吧@@,我们也不能太亏@@。”英德电信市场部经理范海鸥直言不讳@@。作为组织部牵头的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当地电信提供的资费是每村每年@@@@100元@@,这与一年@@过千的宽带市场价确实相去甚远@@。

  果然还是得谈钱@@@@。一顿简单客气的午餐结束@@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统一点播号一事@@,最终也没能谈妥@@。

  信息缺乏针对性@@

  “主要还是内容@@问题@@。农民需要什么消息@@,基层最清楚@@!”有了平台@@@@,渠道问题并不难解决@@。涂志坚说@@,他现在已开始关注@@如何满足农民的信息化需求@@。

  2003年@@,英德市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山区信息化建设单位@@。围绕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信息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和各类信息丰富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等内容@@@@,当年@@@@9月@@英德市制定了山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以做到@@“系统建设@@,标准先行@@”。目标就是要最终实现省的@@“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总体任务@@。

  信息公开首先被作为信息化的主要体现@@。除了先后开通多个政务@@@@、商务网站@@,2008年@@英德市还斥巨资引入电信的全球眼业务@@,对全市范围内的八家行政大厅进行监督@@,“市领导随时都能看到情况@@,看对上门的群众有无怠慢等等@@”。

  这类的信息化@@,被涂志坚认为@@是要解放干部的观念@@。他一直在做的@@,除了保证政府@@可以自上而下政务@@畅通并适时监督@@,还有就是自下而上督促各类信息的录入@@。而全市六@@、七百名经过培训的兼职上岗的信息员@@,就是他的手和眼@@。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究竟什么样的信息化才能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5月@@7日@@,在广东电信举办的@@“信息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普及推广会上@@,广东省通信协会陈学道会长一连提出三个追问@@。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英德市望埠@@、黎溪等乡镇采访了多位村民@@,在他们的生活中@@,政府@@推行的信息化依旧@@“看不见摸不着@@”。涂志坚说@@,这说明信息化意识还不够@@。

  除了三农视频点播@@,为农民提供生活@@、生产服务的@@,此前还有移动@@推广的农讯通平台@@@@、农村信息机@@,不过现在基本没有人用了@@。

  在涂志坚看来@@,移动@@公司卖到农村的信息机@@,不是一个好的形式@@。“最大的缺点就是要输入一大串数字@@。拨通后一个连着一个@@,农民哪有这个耐心啊@@?”

  对于他的观点@@@@,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当地农民处得到了验证@@。“一大堆数字@@,拨进去可都是要按时间算钱@@的@@,麻烦@@!”在英城圩镇@@,一个中年@@人的话颇得大家赞同@@。不过根据记者随机调查的十个农民@@,听说或使用过农讯通业务的仅有三人@@,“一提拨号@@,头都大了@@。”10000(电信客服@@)、10086(移动@@客服@@)、10010(联通@@客服@@)等这些常用的号@@,似乎都有过让他们头疼的经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