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公权力@@自身的特殊@@支配性@@,及其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使其存在腐败可能@@。我国现阶段@@腐败形势相当严峻@@,必须努力遏制@@。立足公权力@@腐败的内在机理@@@@,有效@@治理腐败@@@@,必须大力加强社会监督@@@@,尽其可能地压缩公权力@@监督@@“空白地带@@”。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突出社会公众作为公权力@@所有者的监督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的开放性@@,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时俱进@@,在重视多种监督形式的同时@@@@,高度注重现代媒体监督@@;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为社会公众主动监督公权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规范公权力@@@@,治理腐败@@,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1]立足权力本质@@,总结历史经验@@,使权力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需要加强公权力@@体制内监督@@,更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大力压缩公权力@@监督@@的@@“空白地带@@”,具体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主体@@作用@@,将公权力@@时时@@、处处@@、事事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最大限度地消除公权力@@监督@@“死角@@”,既有效@@防止腐败病毒入侵@@,又有效@@杀死入侵病毒@@,保证公权力@@切实服务社会@@,造福公众@@。本文试从@@公权力@@存在腐败可能的内在机理入手对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一@@、公权力@@腐败的内在机理@@
 
  反腐防腐@@、建设廉洁政治@@是保持人@@民政权纯洁性的重大问题@@。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响警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我国公权力@@内部的贪腐现象也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坚持不懈地抓廉政建设@@,惩处各种腐败分子@@,学术界也对公权力@@腐败原因作了多维度分析@@,但笔者认为公权力@@之所以总有腐败的可能@@,深层原因就在于公权力@@内在机理@@。只有深入把握公权力@@腐败的内在机理@@@@,才能够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将公权力@@运行完全置于阳光之下@@,有效@@治理腐败@@@@发生@@。
 
  (一@@)公权力@@的特殊@@支配性内蕴腐败可能@@
 
  权力是一@@种支配性力量@@。权力作用的发挥@@,只能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实现@@@@。权力的行使者与@@行使对象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可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些人@@对另一@@些人@@@@、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行使权力@@,意味着对其行使支配性力量@@,要求其必须做什么或绝对不做什么@@,必须怎么做或绝对不能怎么做@@。如@@果一@@方要求另一@@方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另一@@方拒绝照办@@,要求的一@@方也无法使其照办@@,权力就不复存在@@。权力的支配性是权力的本质特征@@,没有支配性@@,就没有权力@@。
 
  现实所言公权力@@@@,通常是指国家层面的政治@@权力及公共管理权力@@,尤其具有很强的支配性@@。这是由于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2]它的基本功能是缓和社会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避免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阶层在无谓的斗争中把社会毁灭@@。公权力@@行使@@,无论是以组织形式@@,还是个@@人@@形式@@,背后都以国家的强制手段为支撑@@,拒绝公权力@@支配@@,意味着势必受到制裁或惩罚@@。公权力@@的这种特殊@@支配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组织社会活动@@,进行社会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公权力@@握有者也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支配性@@,背离公权力@@的本质要求@@,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具体形式@@,可以是避开公众注意力隐蔽进行@@,也可以是明目张胆地为所欲为@@。
 
  尤其应当看到的是@@@@,公权力@@对社会关系的支配@@,集中体现为对利益关系@@,特别是对经济利益关系的支配@@。这种支配作用行使得当@@,会有效@@地促进社会和睦@@,增强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反之则难免成为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是破坏因素@@。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三@@种@@: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导致经济逐步崩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在后两种情况下@@,国家权力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害@@,并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3]不过@@,公权力@@在具体经济关系调节@@,特别是社会财富分配中究竟起何作用@@,固然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是@@公权力@@使用者的意志和品质无论如@@何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品质廉洁@@,遵从@@公众意志@@,公权力@@在他们手中就是服务公众@@、造福公众@@的工具@@,社会财富分配自然公平@@、公正@@,即使具体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也会或迟或早通过相应方式得到弥补或矫正@@;其品质贪腐@@,无视公众要求与@@意志@@,公权力@@则极易演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公权力@@腐败提供可乘之机@@
 
  在本源意义上@@,公众是公权力@@的所有者@@,官员是执行公众意志的公权力@@使用者@@。在理论上@@,公众作为权力所有者@@,既然有权授予各级官员以相应的权力@@,就有权监督其使用@@,也有权收回所授的权力@@,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公权力@@一@@旦让渡@@,所有权与@@使用权就在事实上相分离@@,呈现出相对独立性@@,进而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事实上无法消除的监督@@“空白地带@@”,以至于为各级官员灵活使用公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这也正是当代发达国家公权力@@监督网络十分严密@@,但是@@公权力@@腐败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公权力@@在现实中变质腐败@@,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随时间@@、空间@@、条件@@变化而变化@@,可以亦公亦私@@,公私兼顾@@;可以瞒天过海@@,假公济私@@;可以欺上瞒下@@,偷天换日@@;可以鱼目混珠@@,巧取豪夺@@;可以恣意抢占@@,无所顾忌@@;可以权权交换@@,投桃报李@@;可以权钱交易@@,各得其所@@;可以权色交易@@,互有所好@@;可以单兵作战@@,我行我素@@;可以团伙齐心@@,互保互联@@;可以做而不说@@,好处尽捞@@;可以集体研究@@@@,“光明正大@@”;可以钻法律@@@@、政策@@、制度@@空档@@,堂而皇之@@;可以现实交换@@,获取即时利益@@;可以寻租经营@@,期货交易@@。总而言之@@,只要有条件@@@@、有机会@@,就会有人@@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甚至于即使没有条件@@和机会@@,一@@些精明者也会巧妙地创造条件@@和机会来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
 
  公权力@@的性质和特点使其存在腐败的可能@@,促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条件@@多种多样@@,但是@@最为基本的就是利用公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所导致的监督@@“空白地带@@”规避监督@@。一@@般而言@@,无论在何种制度@@下@@,国家政治@@高层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总会在体制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反腐败@@,遏制公权力@@越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我国明代的朱元璋@@、清代的嘉庆皇帝都曾使用铁腕手段反腐@@,但到最终腐败却成了官僚体系的常态@@,无法治愈@@。究其深层原因@@,这些制度@@的本质本来就是为少数人@@服务@@,其权力虽然在本源上也由公众所让渡@@,实际却被扭曲为少数剥削者服务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虽然想通过反腐防止权力滥用@@,但出发点却建立在敌视公众@@、远离公众的基础上@@,只能通过体制内进行@@,由于缺失了公众监督@@,体制内官员通常因切身利益官官相护@@,为避免@@“拔出萝卜带出泥@@”,彼此相互包庇@@,反腐败自然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即使政治@@上层强力反腐@@,中下层也会@@“歪和尚念经@@”,扭曲变样@@,最后不了了之@@。公权力@@腐败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存在@@,并且如@@果没有广泛的社会监督@@,仅仅依靠体制内监督@@,依然难免流于形式@@,最后导致腐败毁掉政权@@。在这方面@@,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有惨痛的教训@@。
 
  二@@、我国现实中公权力@@腐败态势严峻@@
 
  公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导致的监督@@“空白地带@@”为公权力@@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现实中如@@果社会再对这种@@“空白地带@@”的监督重视不够或疏于监督@@,公权力@@腐败的可能性就极易转化为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们的党和国家一@@直注重建设廉洁政治@@@@,惩治贪腐分子@@,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极其复杂原因@@,还是为公权力@@机体中蕴藏的腐败可能向现实转化提供了大量机会@@,以至于现阶段@@公权力@@腐败形势极为严峻@@,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来治理@@。
 
  (一@@)公权力@@腐败高位运行@@
 
  这一@@态势仅从@@中纪委@@2009年@@以来通报的有关信息中即可窥斑见豹@@:
 
  一@@是腐败案件@@总量高位运行@@。2009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15420件@@,结案@@101893件@@,处分@@10662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4.4亿元@@。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9621件@@,结案@@139482件@@,处分@@146517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9.7亿元@@。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处分@@14289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201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55144件@@,结案@@153704件@@,处分@@160718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8.3亿元@@。另据@@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五年@@来共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13.8万件@@@@,判处罪犯@@14.3万人@@@@。
 
  二@@是领导干部腐败案件@@高位运行@@。2009年@@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3743人@@,移送司法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764人@@。2010年@@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804人@@。2011年@@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2012年@@受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698人@@,移送司法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961人@@。
 
  三@@是违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顶风作案高位运行@@。2008年@@11月@@至@@2010年@@8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扩大内需政策@@落实中违纪违法案件@@@@314件@@,处分@@430人@@;核查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案件@@@@9258件@@,处分@@689人@@。2011年@@查处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问题@@1480个@@,责任追究@@509人@@;查处食品安全问题@@5975件@@,责任追究@@3895人@@,药品安全问题@@9084件@@,责任追究@@3680人@@;查处保障性住房项目违纪违法问题@@307件@@。2012年@@,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立案@@5956件@@,查实@@5022件@@,3780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097名党员干部被移送司法机关@@;纠正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中违法违规问题@@2.75万个@@@@,389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纠正环境保护违法违规问题@@2.21万个@@@@,30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查处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案件@@@@427件@@,437人@@受到责任追究@@@@;保障性住房项目查处违纪违法问题@@340件@@,382人@@受到责任追究@@@@。此外@@,这些年@@商业贿赂@@、“小金库@@”、失职渎职案件@@同样居高不下@@。
 
  (二@@)公权力@@腐败特点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反腐败不断深化@@,腐败与@@反腐败之间博弈激烈@@,腐败分子不断变换手法@@,逐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腐败领域转移@@。腐败现象从@@经济热点领域@@、资金高密度领域@@、垄断性行业领域向社会领域扩散@@,腐败高发区逐渐向改革尚未到位领域转移@@。(2)腐败团体化@@。腐败分子利用关系形成利益集团@@,共谋侵占公共资源@@。(3)腐败手法升级@@。腐败分子利用体制内漏洞@@,通过高科技手段逃避监管和制裁@@,治理腐败@@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4)金额数量急剧攀升@@。贪污受贿金额早已超越十万@@、百万甚至千万@@,动辄上亿@@,数十亿也不少见@@。(5)腐败资本化@@。腐败分子从@@大量谋取现实利益逐渐转向占有生产资料@@、股权@@,获取长期效益@@。(6)腐败活动境外化@@。腐败分子利用对外开放政策@@及法律@@@@,与@@境外不法分子勾结@@,或共同损害国家利益@@,或通过境外渠道转移非法所得@@。(7)腐败心理承受力增大@@。有关问卷@@调查显示@@,在履行职务之外是否可以收受礼品@@、礼金和接受招待@@问题上@@,21%的公职人@@员认可在控制标准前提下接受管理对象的馈赠和招待@@@@;40.1%的公职人@@员认可在控制标准前提下接受非管理对象馈赠@@、招待@@;39.9%的公职人@@员认可对外做与@@业务有关的报告@@、讲演收取报酬@@,还有@@18.4%的公职人@@员认为可以从@@事营利性兼职@@。[4][page]

  (三@@)公权力@@腐败的有利条件@@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治理腐败@@制定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法律@@和法规@@,规范党和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行为@@。然而@@,或由于@@理论准备不够@@、经验缺乏@@,或由于@@“内部人@@@@”控制等@@原因@@,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诸如@@有原则性规定@@,无相应性惩罚@@;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对同样问题的规定相互矛盾@@,使腐败者总能找到有空可钻的机会@@,堂而皇之@@地谋取私利而无须付出高昂的代价@@。然而@@,现实中除这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外@@,还有@@两个@@方面有利于腐败的条件@@在发展@@:
 
  一@@个@@方面是经济社会活动高度复杂@@,为公权力@@腐败提供了遮蔽之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经济社会活动到高度复杂多样发展的过程@@@@,一@@个@@从@@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当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到高度复杂后@@,公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必须退出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直接干预@@,集中精力于定规立制@@,充当宏观调控者和裁判员@@,否则公权力@@就很容易利用其中@@的人@@脉网络@@、技术规范等@@@@,谋取不当之利@@。但是@@,较长时间内我国改革却停留在这一@@@@“深水区@@”,公权力@@可以直接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国现代化建设越发展@@,经济社会活动越复杂@@,公权力@@腐败案件@@越是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公众对腐败的容忍度提高@@,感觉域限增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廉政建设在坚定不移地进行@@,公权力@@腐败程度也有日趋加重之势@@,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容忍腐败的感觉域限在无形中逐渐增大@@,对许多腐败现象习以为常@@,甚至以接受的心态来对待@@。如@@上所述问卷@@关于这方面的调查表明@@:在公职人@@员履行职务之外是否可以收受礼品@@、礼金和接受招待@@问题上@@,35.5%受调查公众认为在控制标准前提下可以接受@@;46.2%受调查公众认可公职人@@员在控制标准前提下接受@@;43.6%受调查公众认可公职人@@员对外做与@@业务有关的报告@@、讲演可以收取报酬@@。调查还同时@@显示@@,公众在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就业求职@@、工作调动@@、打官司等@@方面遇到疑难时@@,多数倾向于请托送礼解决问题@@。
 
  三@@、大力压缩监督@@“空白地带@@”,有效@@治理公权力@@腐败@@
 
  应当说@@,我们的党和国家对公权力@@存在的腐败现象一@@直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公权力@@监督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但是@@由于体制内监督毕竟是官员监督官员@@,容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以至于官官相护@@。中央领导层反腐决心再大@@,腐败分子也总能找到机会相互包庇@@,逃避监督@@。现实中存在的@@“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险@@”的现象@@,反映的正是公权力@@体制内监督的困境与@@无奈@@。鉴于公权力@@腐败的内在机理@@在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导致公权力@@的使用出现监督@@“空白地带@@”,为其机体中内蕴的腐败可能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条件@@@@,有效@@遏制和治理现实中严峻的公权力@@腐败态势@@,必须大力加强社会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5]尽其可能地压缩公权力@@监督@@的@@“空白地带@@”。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公权力@@所有者的监督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公权力@@的所有者@@,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关及公职人@@员的权力皆由人@@民群众@@所赋予@@,这样的历史地位自然决定了人@@民群众@@是我国公权力@@监督的当然主体@@@@,其监督是我国公权力@@监督体系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监督@@。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反腐经验也表明@@,公权力@@体制内自身监督与@@公权力@@体制外公众监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6]只有上层领导人@@的政治@@决心和反腐败法律@@@@、制度@@、机制的完善@@@@,人@@民群众@@却毫不关心@@,无论如@@何都无法形成强大的反腐合力@@。同时@@,社会公众监督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特殊@@作用和优势@@:一@@是人@@员分布面广@@,监督能够在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展开@@,易将监督触角延伸至体制内监督不易达到的@@“死角@@”;二@@是人@@数众多@@,有利于形成监督公权力@@的社会文化@@@@,生成强大的反腐心理基础@@;三@@是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受公权力@@影响@@,对这一@@过程@@中公权力@@是否有腐败行为以及会有怎样的腐败形式感受最直接@@,当然也最清楚怎样监督更有效@@@@。
 
  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关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尚有不少糊涂认识@@,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监督作用的发挥@@,如@@有些领导者或管理者摆不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甚至认为领导者@@、管理者的任务就是领导和管理群众@@@@,群众@@监督领导@@,会影响领导或管理@@;有人@@认为@@,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公众都来监督领导@@,势必影响社会秩序@@@@;还有@@人@@甚至认为公众监督会导致类似@@“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民主@@”。前两种看法@@,颠倒了公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公权力@@的所有者与@@委托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后一@@种看法是严重的误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民主@@”,名为大民主@@@@,实为大动乱@@,是砸烂一@@切@@、冲击一@@切@@,毫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可言@@。社会公众监督本身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遵循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要求@@,价值追求集中在避免公权力@@侵害公民@@合法权利@@,保障公权力@@切实服务社会公众@@,造福社会公众@@,本身就是民心安定@@、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与@@“大民主@@”格格不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国家治理与@@国家管理的重大不同之一@@@@,就在于国家管理强调的是国家或广义的政府@@为管理主体@@@@,而国家治理的主体@@却是多元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多元主体@@之一@@@@。在国家治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人@@民群众@@都应当也必须参与@@@@。遏制公权力@@腐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8]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然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言@@,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既是有效@@遏制公权力@@腐败@@@@变质的好制度@@@@,也是健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好制度@@@@,必须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社会监督的前提是知情@@,加强社会监督@@,大力压缩公权力@@监督@@“空白地带@@”,首先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开放性的本质要求@@。向社会公开公权力@@运行信息@@,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它既能够尽可能地将腐败病毒拒之于公权力@@机体之外@@,防止公权力@@机体感染@@,又能够及时发现公权力@@使用越轨的苗头或事实@@,随时杀死腐败病毒@@,纯洁机体@@。公开政治@@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可以有许多方式@@,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和公众信息素质不断提高的现实@@,切实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他公务@@部门的电子政务@@@@、公务@@,无疑是极其重要的途径@@。就内容而言@@,理论上凡属于公权力@@运行的所有信息都应在公开之列@@@@。从@@具体可行性而言@@,按照国家保密法规定不能公开者除外@@,都应在公开之列@@。从@@我国现实看@@,尤其应当公开五大方面信息@@:
 
  一@@是公开党政及其他公务@@部门的工作职能@@、负责人@@员@@、办事规则及流程@@,便于公众日常办事过程@@中随时监督这些部门和公务@@人@@员是否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是否热心@@、耐心@@、诚心为公众办事@@,是否有超越正当程序@@@@、规则之外的越轨行为发生@@。
 
  二@@是公开有关重大建设等@@项目的决策背景@@、依据@@、程序@@、实施@@、监督等@@信息@@,既便利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决策过程@@@@,也便于公众依据@@相关信息对整个@@决策和实施@@进行全方位监督@@,有效@@避免@@“政绩工程@@”以及重大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使国家所有投入都得到合理使用@@,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公开政府@@的财政预@@、决算信息@@,各级政府@@不仅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各财年@@预@@、决算情况@@,而且要面向社会公开财政预@@、决算信息@@,内容要求清晰@@、明白@@、全公开@@,不能有@@“埋伏@@”,技术上要避免术语过于专业@@,力争清楚@@、通俗@@,让人@@一@@看便知@@,一@@听便懂@@,能够弄清楚来龙去脉@@,不能让人@@看后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民主参与@@的质量取决于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信息公开深入@@、明白@@,是公众深度参与@@的本质要求@@。
 
  四@@是公开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过程@@、要求等@@重要信息@@,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也确保不唯@@GDP数字用人@@@@。干部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大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选拔@@、任用逐渐形成了民主选拔制度@@和程序@@@@,包括民意测验@@、任前公示@@、公布举报电话等@@@@,但是@@选拔过程@@中公开性远远不够@@,参与@@者@@、知情者仍是少数@@,以至于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唯@@GDP数字用人@@@@,甚至于买官卖官现象@@,败坏了党的干部制度@@@@,影响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五是公开官员收入@@及财产详细信息@@。对此@@,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官员也是合法公民@@@@,也有保护自身财产的合法权利@@。但是@@,官员毕竟不是一@@般的公民@@@@,而是受社会公众委托@@,手握公权力@@的@@“特殊@@”公民@@,为防止公权力@@成为官员获取不义之财的工具@@,官员收入@@、财产信息必须向社会公开@@。这在我国@@贪污腐败趋势严峻的现阶段@@@@,尤其重要而迫切@@。
 
  (三@@)在注重视多种监督形式的同时@@高度重视现代媒体的监督优势@@
 
  社会监督有多种形式@@,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公民@@的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网络监督等@@@@。每种形式各有特点@@,综合运用@@,有利于建立广覆盖的公权力@@社会监督网络@@,有效@@遏制公权力@@腐败@@@@。但是@@,随着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一@@些现代媒体往往可以综合传统平面媒体的优点@@,发挥出极大的优越性@@。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电视媒体@@。这是以电视为宣传载体的信息传播媒介@@。与@@传统平面媒体相比@@,电视媒体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互动性强@@……观众可参与@@其中@@@@,因而在传达公共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电视媒体的监督作用十分显著@@,电视新闻节目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及公权力@@部门的广泛关注@@@@,不少疑难问题因电视媒体曝光而解决@@。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其突出代表@@。它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包括公权力@@滥用的深度调查@@、新颖的观察@@,直指问题实质的评析及其报道事件@@的后续关注@@等@@@@,都在公权力@@监督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不少报道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关注@@和批示下得到解决@@,还社会以公道@@。现阶段@@,我国的电视媒体监督还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电视新闻媒体人@@员有按照新闻法自由采访的权力@@,但在一@@些地方却因为触犯了公权力@@机关或公职人@@物的利益神经@@,往往受到各种限制@@,甚至是人@@身威胁@@,还有@@公权力@@人@@物公开质问电视媒体到底应该为老百姓说话@@,还是应该为领导说话@@。有效@@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监督作用@@,类似问题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轨道上切实解决@@。
 
  二@@是网络监督@@。所谓网络监督@@,就是政府@@或大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件@@事情的了解@@、关注@@、研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BBS、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网络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直接且不易灭失的反腐败线索@@,同时@@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使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也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公众监督的时间和空间@@@@。现阶段@@,网络监督在我国@@已经受到官方重视@@。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中纪委@@、监察部向社会公布中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网址@@。新华社@@2009年@@通过新华网公布了中央和地方网络举报方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健全反腐倡廉网络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如@@今@@,全国已经有@@10多个@@省级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举报网站@@。最高检察院提供数字显示@@:全国网上举报案件@@数量年@@均达@@3万多件@@@@,网上举报已经成为举报人@@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的主要途径@@。民间反腐网站也开始建立@@,如@@“中国舆论监督网@@”、“中国正义反腐网@@”等@@。由于我国网络监督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网民在网络上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为保障网络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中发挥其特殊@@作用@@,有关部门应当更加积极地推动网络监督建设@@,通过各种引导和规范对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便网络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提供畅通渠道@@。
 
  (四@@)为公众主动监督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对此@@,在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前提下@@,特别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加强党和国家信息公开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证公务@@信息公开@@。应当看到的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国务院已于@@2007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付诸实施@@@@,为公众监督政府@@提供了重要条件@@@@,但从@@具体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有关什么信息确属保密信息不能公开@@,什么信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以避免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以保密为名@@,拒绝向公众提供@@,逃避监督@@。还有@@,公众依法向有关政府@@机关申请公开信息@@,政府@@机关以种种理由搪塞或拒绝公开的@@,公民@@向有关执法单位举报后@@,情况属实者@@,当事人@@怎样才能受到实实在在的处罚等@@@@,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设和完善@@@@。再者@@,党委@@、群众@@、事业团体等@@公务@@部门事关公众利益和廉政建设的有关信息@@,如@@何有序地对社会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也应当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来落实@@。
 
  二@@是加强公众监督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消除公众监督的后顾之忧@@,使其敢于监督@@。公众是公权力@@的所有者@@,但是@@公民@@个@@人@@@@,面对公权力@@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监督者总有可能受到公权力@@使用者的威胁@@、打击或报复@@。为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监督权@@,国外已经有了专门立法@@,如@@英国早在@@@@1892年@@就颁布了@@《证人@@保护法@@》、美国@@1984年@@制定出台@@《证人@@安全改革法案@@》,香港@@、台湾地区也都制定有相关法律@@@@。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虽然有关于公民@@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零散规定@@,但是@@仍然没有专门法律@@出台@@,尚不能为公众监督公权力@@提供有效@@保护@@。适应我国加强社会监督@@@@、有效@@遏制公权力@@腐败@@@@的需要@@,这方面的法律@@建设亟须加强@@。
 
  三@@是加强激励公众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褒奖公众监督行为@@,使其主动监督@@。公众监督公权力@@腐败面临种种风险@@,调动公众监督反腐积极性@@,不能仅仅诉诸他们对社会的责任与@@良心@@,或者仅仅诉诸他们对公权力@@腐败的不满或义愤@@,而应当对其反腐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褒奖@@,其中@@,精神层面要大力宣传和报道@@,对于反腐突出贡献者@@,尤其应当给予高规格表彰@@,授予高规格荣誉称号@@,以此不断提升社会正义感@@,培养充满正义感的社会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反腐者的实际贡献给予物质奖励@@,特别是对于因反腐遭到恶势力报复@@、受到重大伤害的@@,国家尤其应有物质补偿措施@@,以解除其后顾之忧@@,绝不能让人@@反腐一@@阵子@@,痛苦一@@辈子@@;委曲几个@@人@@@@,冰冷众人@@心@@。邓小平曾言@@,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10]这个@@重要思想对激励社会公众积极反腐一@@样适用@@。
 
  参考文献@@
 
  [1][5][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701-702.
 
  [4]吕艳滨@@.公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N].中国教育报@@,2013-04-05.
 
  [6]吴海红@@.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社会监督机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2).
 
  [8]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1)
 
  [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