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3个信息公开配套文件@@。明确指出@@,“无正当理由不受理@@、拖延办理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等@@九类行为@@,均属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追究责任@@。责任追究种类包括责令改正@@、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08年@@11月@@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指出@@,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念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在保证国家秘密得到有效恪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公开政府@@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公开政府@@信息能够促使领导干部真正给人民群众还权@@。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和科学发展的@@主体@@@@。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是党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做到@@“让群众满意@@”,就必须把人民群众放在突出的@@位置@@,真正还权于民@@@@。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还权于民@@,尊重民权@@,也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规避自己的@@行政过失@@,为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而公开@@、透明是确保公正的@@前提条件@@。为了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必须旗帜鲜明地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事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因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就应该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在群众面前@@,除了涉及不能公开范围内的@@事项@@,其他一切信息都是没有什么可以@@“保密@@”的@@。

  公开还是遏制谣言的@@最好武器@@。近来@@,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已非个别@@;特别是互联网@@的@@高匿名性@@,决定了不负责任的@@言论和炒作的@@出现率远高于现实空间@@@@。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来自透明@@。防止和遏制谣言搅乱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知情权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措施@@,政府@@理应及时公开信息@@。只有及时排除相关事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才能使人们摆脱恐慌@@。

  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机关部门@@,一直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推诿扯皮泛滥@@,官僚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很多机关工作人员的@@@@“共识@@”。即使上级压着@@、推着要搞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但是@@,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推行政务@@公开@@时@@,总是以所谓的@@@@“保密@@制度@@”来作为借口@@,要么只公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项@@,要么干脆就@@“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连必须公开的@@也不公开@@@@。因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诟病不除@@,思想不解放@@,老百姓要想查询@@、了解有关信息@@,只能是@@“望洋兴叹@@”、“无功而返@@”。

  之所以会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打马虎眼@@,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问责机制不健全@@、不到位@@。该给老百姓看的@@不让看@@,该给老百姓答复的@@不答复@@,老百姓没有办法@@,又没有一个严肃的@@惩戒措施@@,自然会使政府@@信息公开@@变成@@“伪公开@@” 或@@“不公开@@”。 人民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应当是一种主仆关系@@。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办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应该的@@@@,而任何失职或@@渎职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理应受到法律或@@制度的@@制裁@@。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政府@@信息公开@@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规范和约束信息公开行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尽管该办法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其中关于过错责任追究的@@提法@@,值得商榷@@,但它毕竟为保障群众依法获取有关信息作出了努力@@,形成了问责机制@@。

  当然@@,有制度更要落实@@。离开落实@@,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装设@@。作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四川@@省出台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文件的@@做法值得肯定@@。其突出的@@亮点@@,就在细化和可操作性@@。而要真正发挥信息公开问责制的@@有效作用@@,关键必须强化官员的@@责任意识@@。建立问责制主要不是为了对官员事后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明晰的@@界定@@,而是为了提升和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时刻激励官员清楚认识和勇于承担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努力减少和避免因为不作为或@@不当作为@@、因为失察@@、失职或@@渎职而辞职或@@被免职@@,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现象@@。因为问责的@@主体@@是赋予我们权力和职责的@@人民群众@@,问责制的@@实施需要党内@@、法律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监督@@,但在人民群众@@、人民权力代表机关或@@上级党组织依照法律@@、制度和授权实施问责前@@,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在施政行政的@@每个环节@@,首先要扪心自问@@,自己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哪些责任已经较好地履行了@@,哪些还没有履行或@@履行得不好@@。这是政府@@信息公开@@问责制实施和真正发挥作用所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只有每一位官员心中都有一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弦@@”,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恪尽职守@@,才能真正保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变追责为履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凝聚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