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变化是线上网络空间@@@@的形成@@。线上网络空间@@@@是人们的身体不在其中的缺场空间@@@@,是脱离了具体地理场所和社区环境的信息空间@@@@,因此@@很多人称之为虚拟空间@@@@。然而@@,网络空间@@@@与宗教崇拜所形成的脱离现实的虚拟表象空间@@不同@@,它是以海量信息反映社会@@、表达生活的现实社会空间@@@@。日益增多的社会成员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进入了这个快速流动@@、没有边界的网络空间@@@@@@,从中接受着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形成了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对社会演化趋势的判断和对社会生活目标的追求@@,亦即形成了空前广阔的社会预期@@。

 
  社会预期在互联网@@作用下呈现复杂分化的趋势@@。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行为大规模发展的推进下@@,中国社会空间@@发生了线上网络空间@@@@@@、线下网络化空间@@和线下非网络化空间@@的多重分化@@。线上的网络空间@@@@是@@7亿多网民身体不在其中的缺场空间@@@@,是通过网民的观念表达@@、话语交流和信息沟通而展开的信息空间@@@@。线下空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网络化的社会空间@@@@,亦即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互联网@@﹢”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行动而展开的空间@@@@,可以简称为@@“互联网@@﹢”空间@@;另一部分是还没有同互联网@@发生直接联系的非网络化空间@@@@,是由尚未入网的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空间@@@@。
 
  线上网络空间@@@@是脱离了地理边界@@、物理条件和地方规定性等限制的空间@@@@,因此@@,线上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灵活性@@、流动性@@、传递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十分便捷地在网上表达观点@@@@、开展信息交流@@,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轻而易举地得以在网上发布和传递@@,创造了一个有史以来最灵活@@、最易变的网上社会空间@@@@。并且@@,因为线上网络空间@@@@的脱域性和无边界性@@,它还具备了迅捷传递和快速扩展的功能@@,这些都导致了网上空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网民们的社会预期不仅受到互联网@@各种信息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可能直接以网络空间@@@@中快速流转的传递经验@@作为自己形成和改变社会预期的基础@@。于是@@,网民的社会预期就会从根基上形成与网上空间@@的性质相同的特点@@。网上空间@@的脱域性@@、无边界性以及高度灵活性@@、流动性@@、传递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殊属性@@,都直接影响或规定了广大网民的社会预期@@,进而使社会预期呈现复杂@@、分化的态势@@。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互联网@@条件下广泛而大量发生的社会交往实践@@,并且@@是广大社会主体@@成员参与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活跃@@、变化迅速的交往实践@@。在社会生活大规模信息化或网络化的新形势下@@,网络空间@@@@中的交往实践获得了与生产实践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网络空间@@@@的交往实践@@,不仅是情感沟通@@、意愿表达@@,而且还同生产@@、消费@@、交易@@、参政@@、议政@@、欣赏与评价等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网上空间@@的交往实践影响或规定人们的社会预期@@,不能仅从网络信息对人们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角度去理解@@,更应当把网络交往实践作为信息化时代新型社会实践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决定作用去理解@@。
 
  中国还有@@6亿多人口没有在互联网@@上注册@@,其中大约一亿是没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幼儿@@,因此@@至少有@@4亿多人口的社会活动主要在网络空间@@@@之外展开@@。这部分社会成员由于不能主动地在网络中浏览@@、发布和传递信息@@,他们对网络空间@@@@的认识十分有限@@,甚至还有许多远离互联网@@的社会成员@@,对网络社会现象感到陌生@@、奇怪和排斥@@。相比而言@@,线下的非网络化空间@@@@,是一个灵活性@@、流动性@@和传递性都比较迟缓的空间@@@@,因而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空间@@@@。
 
  在线下非网络化空间@@中活动的社会成员@@,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回避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但他们的信息沟通@@、交往行为和经验@@基础@@,主要发生和存在于有明确界限的地理环境或地方空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预期也主要依据在实体空间@@中形成的在场经验@@或局部经验@@得以形成@@。依据在场的局部经验@@形成的社会预期@@,具有脚踏实地@@、相对稳定的品质@@,然而@@,在社会生活已经大规模网络化的条件下@@,这种@@社会预期@@、思想观念也有与新事物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依据网络经验@@和实地经验@@形成的不同社会预期@@,同处一个时代@@,相互之间发生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关系@@。那些每日每时都能从互联网@@上接受大量崭新信息的网民@@,在没有边界限制的网络空间@@@@中表达着快速转变的社会预期@@,以敏感的心理反应调整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和预期要求@@;而那些对互联网@@还有陌生感或疏离感的社会成员@@,往往对互联网@@相关的社会现象产生担忧或怀疑@@,他们恪守眼见为实的观念@@,容易把那些依据网络经验@@形成的观念和采取的行动@@,视为虚幻的@@、不可靠的@@。
 
  相较而言@@,那些不仅能进入网上空间@@开展信息交流@@@@,而且还能把网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同互联网@@行为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互联网@@+”的人们@@,形成了上可入网@@、下可落地的@@“互联网@@+”经验@@。这种@@“互联网@@+”经验@@,不仅处于网上缺场空间@@和网下在场空间@@的中间地带@@,而且还同时进入了两种空间@@@@,起到把两种空间@@有效联系起来的中介作用@@。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形成的社会预期@@,兼具两种空间@@@@、两种经验@@的共同特点@@——既具有网络空间@@@@的时代性@@,又具有地方空间@@的实在性@@,还具有网上与网下@@、快速流动与相对静止@@、不确定的风险与相对确定的稳定等多维度相统一的特点@@。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那些积极开展@@“互联网@@+”实践的人们@@的社会预期@@,了解这些往来于线上和线下两种社会空间@@的人们@@的网络体验与@@“互联网@@+”经历@@,理解他们以@@“互联网@@+”实践为基础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对社会演化趋势的判断和对社会生活目标的追求@@,并据此概括出既符合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又植根于生活实际的合理的社会预期@@,进而有效引导专注于线上网络空间@@@@和滞留于线下地方空间@@的两种分化与隔膜的社会预期@@,使社会预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多样协调的健康状态@@。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少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