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不光有信息量@@,也能有信息技术含量@@。在去年@@3月@@16日记者会上表态@@“政务@@公开@@要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后@@,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上@@,就首现二维码@@@@。代表们扫下码@@,可以看到动画@@、制图详解@@2016年政府@@工作的@@32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政府@@工作报告印上了二维码@@@@,形式够新颖@@,其意义则更在形式外@@。单从政务@@公开@@层面讲@@,这就是给信息公开做@@“增量@@”,让政府@@工作报告@@“活@@”了起来@@:书面报告终归是静态的@@,“纸上得来终觉繁@@”——非但其篇幅有限@@,报告中会涉及大量专业表达和数据资料@@,如预算收支@@、三公支出情况等@@,也会受限于纸面化呈现@@,显得生涩难懂@@。
 
  而印上了二维码@@后@@@@,除了正式文本外@@,还有图文结合的@@H5内容@@“增补@@”,这令报告内容@@更鲜活@@也更易懂@@。何况@@,现在是读图@@(视频@@)时代@@,视频@@比文字可能呈现效率更高@@,有研究称@@,人脑处理视觉内容@@的速度比文字快@@6万倍@@。2016年政府@@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用视频@@比只用文字呈现更能抓人眼球@@,像预期目标和完成目标用图表一呈现@@,感知自然会清晰@@,这也有助于激发代表委员和公众的监督兴致@@。
 
  在政府@@工作报告@@“垂范@@”的情况下@@,希望更多@@部门@@、地方的信息公开@@,也能采用这类技术和形式@@,对公开@@“加码@@”:二维码@@就是个网址代码@@,跟以往的@@“超链接@@”、多媒体等技术一样@@,要实现的就是降低信息获取的空间@@壁垒@@。这大可用来拓展要公开的信息广度和厚度@@。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聚合信息最强的接收终端@@,让信息公开嫁接二维码@@等技术@@,就能对接公众的阅读习惯@@,也方便监督@@。
 
  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此举也是将@@“互联网@@+政务@@”嵌入行政运作的范本@@。这次@@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上@@,今年的@@“部长通道@@”上也有二维码@@@@。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参政议政场合@@,用二维码@@让政府@@工作报告@@更通俗@@、让对部长提问更容易@@,既显现了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诚意@@,也是本届政府@@常提的@@“互联网@@+”战略和政府@@现代化转型的实践样本@@。
 
  这对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应用@@,也是挺好的示范@@:若政府@@力推@@“互联网@@+”后@@,却不带头践行@@“互联网@@+”,那恐怕也就难以起到带动效果@@。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印二维码@@@@,不啻为倡导@@“互联网@@+”在细节践行上的体现@@。而现代政府@@@@,也需要在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搭上@@“互联网@@+”的技术快车@@,用现代意识来@@“包装@@”自己@@。
 
  互联网@@学者弗洛里迪说@@:世界就是一个信息圈@@,每个人都是个@@App,都是信息中心@@,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自我信息管理@@。对政府@@而言@@,其信息圈内容@@会更庞杂@@,其政务@@信息公开本质也是信息处理@@。在此情境下@@,载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也能让这个公共@@“App”的信息管理更具开放性@@,也更顺应公众期许@@。

  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