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公共参与蓬勃兴起@@。它是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拓展@@,既冲击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又因其独特的@@优势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作为@@技术赋权的@@衍生物@@,“一@@个@@由我们的@@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1]的@@网络空间@@日@@渐成型@@,信息沟通则是这样空间@@中@@的@@@@“输入@@—输出@@”的@@枢纽@@,日@@益凸显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不过@@,对近@@20年@@(1995-2015)的@@300个@@较为典型的@@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表@@明@@@@,政府@@和@@网民的@@双向沟通和@@对话仍然非常欠缺@@[2],这已成为网络时代@@公众@@参与和@@政府@@电子治理良性互动的@@重要障碍@@,需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分析@@。

 
  一@@、传统信息沟通@@与网络信息沟通@@的@@比较@@
 
  信息沟通是政府@@和@@公民良性互动的@@基本要求@@@@,是评判政治参与成效的@@重要标准@@。传统信息沟通@@与网络信息沟通@@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沟通的@@模式@@而言@@。传统信息沟通@@将政府@@和@@公民置于@@两端@@,政府@@信息的@@公开@@、决策实施@@、命令发布等@@通过两种方式传递到@@公众@@@@。一@@种是信息的@@逐层逐级传递@@,一@@种是信息的@@直达基层@@,分别体现了沟通模式@@中@@的@@链式沟通和@@轮式沟通的@@特征@@@@,是典型的@@线性模式@@@@。网络信息沟通@@的@@主体@@@@同样是政府@@和@@公民@@,但@@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呈现出明显的@@破除@@@@“部门壁垒@@”的@@特征@@,越来越趋向扁平化@@。沟通双方不只是传递与接受关系@@,身份也呈现交互性特征@@。并且@@,不受地域@@、时间等@@限制@@,能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的@@信息互动@@,具有@@典型的@@非线性模式@@@@。
 
  其次@@@@,就沟通的@@载体和@@渠道而论@@。政府@@和@@公民之间信息沟通的@@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信息体@@……来实现连续的@@信息表@@征@@,从@@而完成信息交流@@”[3]。传统信息沟通@@的@@载体和@@渠道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它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原生力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民政治信息的@@需求@@,也的@@确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解社会公众@@意愿@@、情绪@@、心理@@、态度@@的@@又一@@条@@通道@@@@”[4]。但@@这样沟通的@@信息既很缺乏@@,又基本上是由上至下式的@@@@,下情上达式的@@反馈@@以@@及@@政府@@的@@再反馈@@往往无法实现@@。加上传统信息沟通@@渠道的@@单一@@@@,大量的@@信息蜂拥而上@@,出现信息重复输入@@和@@沟通渠道超载现象@@,并由此带来非正式信息沟通方式@@(静坐@@、游行示威等@@@@)的@@出现@@。相比之下@@,互联网@@融合了传统沟通媒介技术特征@@,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出现了@@QQ、MSN、电子邮件@@、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更利于@@信息沟通的@@新平台@@@@,既提供了涉及各个@@领域@@、获取更为便利的@@海量信息@@,又能使沟通双方真正实现有@@效@@@@、实质性互动@@,还能保证信息沟通的@@渠道通畅@@。
 
  第三@@@@,就沟通的@@成效而言@@。即@@使是有@@效@@维持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传统信息沟通@@模式@@@@,仍避免不了受到@@沟通层级的@@束缚@@,沟通的@@层级越繁多@@、沟通的@@链条@@越长@@、沟通的@@关卡越多@@,越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除了时效性外@@,层层节制的@@传递模式@@本身就会掺杂进噪音@@,导致沟通不畅@@、信息梗阻和@@有@@效@@信息的@@流损@@。此外@@,沟通本身并非信息的@@简单流动@@,而是通过信息沟通逐步实现公民参政@@、议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在传统信息沟通@@环境中@@@@,公民多是被动地接受@@,与政府@@之间并非实质性的@@平等@@关系@@,并不能完全实现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相比之下@@,“网络从@@技术上提供了一@@种集体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景和@@可能性@@”[5],它促进了组织的@@扁平化@@,避免了层级节制的@@信息流向所带来的@@信息流损@@。更重要的@@是@@,公民和@@政府@@在网络信息沟通@@环境中@@逐步体现出沟通的@@平等@@性和@@治理中@@心@@的@@多重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
 
  二@@、公众@@电子参与与政府@@的@@信息沟通过程@@
 
  传统的@@信息沟通既囿于@@技术的@@缺陷@@,又受制于@@特定的@@传播@@机制@@@@,导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且渠道单一@@@@。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一@@元化的@@传输机制@@@@”[6],造成政治系统内的@@重要信息只能通过单一@@的@@渠道传输给社会和@@公众@@@@,不仅数量少@@,而且经过层层把关@@和@@过滤@@,失真和@@失实亦存在@@。知情权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公众@@所获得的@@数量有@@限的@@信息并不足以@@使其具有@@与政府@@形成有@@效@@互动的@@能力@@,对等@@的@@协商议事自@@是空中@@楼阁@@。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加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又为双方之间的@@协商式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政民之间的@@沟通不仅在于@@信息沟通过程的@@本身及方向@@、模式@@,还包括信息沟通的@@成效@@、欠缺等@@@@。
 
  (一@@)沟通的@@方向@@
 
  ⒈信息沟通的@@单向输出@@@@
 
  公民电子参与和@@电子政府@@之间信息沟通的@@单向输出@@@@表@@现为政治系统的@@外输入@@与内输出@@两个@@方面@@,所谓外输入@@@@,即@@系统外的@@信息途经各种通道@@流入系统内@@,可能属于@@纯粹建议式@@,也可能属于@@需要反馈@@式@@;所谓内输出@@@@,就是政治信息由政治系统通过多种渠道流向社会与公众@@@@,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单向输出@@模式@@@@。
 
  首先@@,就内输出@@而言@@,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信息发布是第一@@@@步@@,也是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性一@@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其公开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规范@@。政府@@网络传播@@的@@信息供给方式大体有@@@@“主动性@@供给@@、被动性供给和@@双向交流延伸性供给三@@大类@@”[7],输出@@的@@载体是电子政务@@@@平台@@@@和@@其他网络媒介@@,输出@@的@@方式多为红头文件@@@@(电子文件@@)和@@决策后的@@知照与知会@@。政府@@信息输出@@的@@数量与质量@@,不仅会影响公众@@政治参与的@@规模与效果@@,而且关涉公众@@信息反馈@@的@@优劣@@。这种单向输出@@模式@@就其类型而言@@,包括权威性信息输出@@和@@相关性信息输出@@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属于@@公众@@知情权类的@@信息@@,譬如决策@@、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工作细则等@@@@,亦即@@通常所谓的@@@@“信息公开@@”,这类信息具有@@法定效用@@;后者就是与权威性信息有@@关的@@陈述与执行@@(参见表@@@@1)。
 
表@@1 政治信息的@@输出@@类型@@[8]335
 
  其次@@@@,就外输入@@而言@@,公众@@的@@利益诉求@@@@、表@@达@@、建言献策等@@经由网络渠道向政治系统输入@@@@。这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起点@@,甚至是整个@@政治系统中@@的@@核心变量@@,“没有@@一@@些需求输入@@@@,系统大概就没有@@原料好加工@@”,“没有@@一@@些刺激@@,政治系统就不会运行@@”[8]44。输入@@的@@载体依然是电子政府@@平台@@或@@其他网络媒介@@,输出@@的@@方式多为网络舆情或@@网络民意@@。公众@@的@@需求输入@@政治系统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步骤@@(详见图@@@@1)8[69]。
 

图@@1 公众@@需求输入@@政治系统示意@@
 
  第一@@@@个@@阶段@@,需求的@@形成@@,也称信息行为阶段@@,即@@在一@@定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代表@@特定的@@个@@体或@@群体的@@各种期@@望和@@表@@达@@的@@汇集@@。在通常情况下@@,这一@@路径的@@走向是由个@@体网络表@@达@@到@@群体网络舆论或@@网络民意@@。网民个@@体通过网络渠道表@@达@@意见@@、建议或@@不满@@,经媒体放大@@、曝光@@,个@@体的@@网络舆论会逐渐形成@@群体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的@@力量恰恰在于@@网络群体的@@力量@@。传播@@学先驱勒温曾提出行动场公式@@,即@@B=f(PE),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人@@(Person),E表@@示心理@@环境@@(Environment),f表@@示函数@@(function)。[9]该公式表@@明@@@@,个@@人的@@一@@切行为都会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而@@,当网络个@@体的@@表@@达@@引起更多@@个@@体的@@共鸣或@@同感时@@,就会形成更为强大的@@舆论场@@。这样的@@一@@个@@过程@@,学者戴维森曾有@@更详细的@@划分@@,即@@:①当论题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时@@,议题开始萌芽@@;②大家普遍讨论@@,议题出现@@,逐渐形成@@;③热心人士开始处理并参与讨论@@;④政党领袖开始谈论该议题@@;⑤大众传播@@媒介和@@专业人士加入讨论@@;⑥简化观念并加以@@概述@@;⑦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⑧许多人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是在讨论的@@时候持相同的@@看法@@;⑨人们开始面对面讨论@@,或@@者经过亲身接触@@、其他团体的@@影响和@@刻板印象的@@作用@@,个@@人的@@期@@望予以@@表@@达@@@@,并开始诉诸行动@@;⑩新的@@目标出现@@,新的@@议题产生@@,或@@者在议题已经完成立法@@,蔚然成风或@@成为社会规范之时@@,议题逐渐消失@@。[10]不管是理性的@@群体表@@达@@@@,还是@@“沉默螺旋@@”后的@@舆论极化的@@网络聚众行为@@,放大后的@@网络舆论必然会引起政府@@的@@注@@意与重视@@。这种集期@@望@@、意向@@、动机@@、利益与偏好的@@网络舆论形成了某种需求@@,通过特定的@@通道@@流入政治系统@@。这一@@结果其实正是网民个@@体和@@群体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和@@乐于@@接受的@@期@@望值@@。帕姆格林和@@雷伯恩提出的@@@@“期@@望价值@@”模型@@[11]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过程@@(参见图@@@@2)。
 

图@@2 “期@@望价值@@”模型@@
 
  图@@2表@@明@@,如果网民通过网络所发表@@的@@言论形成显著的@@舆论效果@@,期@@望值会上升@@,并在以@@后会更积极地投入到@@网络政治参与中@@来@@。
 
  第二@@@@个@@阶段@@,信息栈或@@边界@@。著名的@@情报学专家严怡民曾提出信息交流的@@@@“栈理论@@”,即@@信息从@@生产者@@(S)向信息接收者@@(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称为信息栈@@(W)。它的@@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就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来说@@,从@@公众@@发出的@@信息需要经过广阔的@@边界或@@一@@系列的@@中@@介信息体@@@@,通过这些信息体来实现连续的@@信息表@@征@@@@,并将之输入@@至政治系统@@。换言之@@,公民电子参与的@@输入@@必须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政治系统也是通过这些通道@@来控制这些流通的@@输入@@@@,最典型的@@莫过于@@在政治系统边界和@@政治系统之间起着特定作用的@@把关人@@或@@守门人@@。“把关人@@”最早是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特@@·卢因@@(K.Lewin)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所提出的@@@@,意指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是否继续在渠道里流动是由把关人@@所决定的@@@@,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的@@信息才能进入流通渠道@@。卢因@@的@@学生怀特@@(D.M. White)后来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其实也设置了重重的@@把关人@@@@,只有@@对自@@身有@@益的@@新闻信息才被允许向社会公众@@开放@@。因此@@,把关人@@其实是信息传播@@筛选的@@过滤加工者@@,其角色通常是@@“权力精英@@”,并由此带来信息传播@@中@@的@@@@“中@@心@@—边缘@@”式的@@二@@元对立结构@@。伊斯顿也认为@@,“一@@种愿望转换为一@@种要求@@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控制输入@@过程的@@@@、具有@@选择性的@@守门者的@@数量@@,也取决于@@这些守门者进行操作所遵循的@@各种原则@@”[8]83。如果说@@“权力精英@@”式的@@把关是与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和@@体制相对应的@@@@,那么网络的@@革命则促进了传统信息流动@@“把门人@@”模式@@的@@变革@@。网络的@@去中@@心@@化@@,瓦解了@@“权力精英@@”的@@把关权力@@,即@@“把关人@@”传播@@信息和@@修改甚至删除信息的@@权力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权力在网络中@@处于@@分散的@@@@、不确定性的@@状态@@。把关人@@角色出现了@@泛化和@@不确定性@@,数量上也呈现出多元化@@,从@@“层层把关@@”到@@“自@@我把关@@”便是这种变革的@@最主要的@@特征@@@@。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更加成熟造成的@@对权力中@@心@@化的@@进一@@步冲击@@,公民参与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公众@@和@@政府@@之间可以@@实现直接的@@更有@@效@@的@@信息沟通@@。
 
  第三@@@@个@@阶段@@,进入政治系统后的@@运作阶段@@。来自@@公众@@的@@网络信息经过政治系统的@@边界或@@把关人@@的@@审核进入政治系统内的@@运作@@,即@@已表@@明@@公众@@电子参与的@@表@@达@@已经引起了权威部门的@@重视@@,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进入一@@个@@实质性阶段@@。如图@@@@1中@@“公众@@需求进入政治系统@@”所示@@,来自@@公众@@的@@需求进入政治系统后@@,是沿着@@“S→W”的@@通道@@运行的@@@@,但@@并非所有@@进入政治系统的@@信息均能被接受@@、进入议题乃至最终输出@@的@@@@。通道@@S:虽然进入了政治系统@@,但@@很快中@@途夭折@@。通道@@T:与通道@@@@S的@@情况相反@@,公众@@的@@表@@达@@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便转化为输出@@阶段@@。通道@@U:与其相同质的@@需求较多@@,进而被重新进行了组合或@@合并@@。另一@@种情况是其性质或@@内容被调整或@@修改@@,从@@而更加接近于@@现实可能@@。不过@@,虚实线的@@同时@@存在@@表@@明@@其既可能成功输出@@@@,也可能就此湮没@@。通道@@V:虽然避免了缩减@@或@@组合@@,但@@被转换成一@@个@@争端@@。如果不转换成争端@@,就不可能进入到@@输出@@阶段@@。当然@@,虚实线的@@同时@@存在@@,表@@明@@其同通道@@@@U一@@样存在双重性@@。通道@@W:大量要求@@被一@@起组合或@@修改@@,然后加以@@控制@@。这些要求@@也许不能进入到@@下一@@个@@处理阶段@@,但@@也有@@可能被转换成政治系统中@@的@@一@@个@@争端或@@一@@系列争端@@。因此@@,公众@@电子参与的@@表@@达@@进入政治系统后的@@流通通道@@便出现了@@如表@@@@2所示@@的@@逻辑类型@@。
 
表@@2 流通通道@@的@@逻辑类型@@[8]72
 
  (D=要求@@;O=输出@@;I=争端转换@@;R=缩减@@)
 
  换言之@@,公众@@通过电子政府@@平台@@的@@信息输入@@或@@被政府@@吸纳@@,或@@被整合@@,或@@被修改@@,或@@被转换成公共议题等@@@@。
 
  ⒉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
 
  “输入@@—反馈@@”模式@@,亦即@@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是政治系统分析的@@核心架构@@。政府@@希望通过双方互动实时掌握舆情@@、检验输出@@的@@成效@@,公民希望通过双方互动获得政府@@的@@回应@@@@,并进而增加在公共政策中@@的@@话语权@@[8]358(参见图@@@@3)。
 

图@@3 双向互动@@信息反馈@@@@
 
  作为@@“输入@@—反馈@@”或@@者是@@“传播@@—回应@@”模式@@下的@@信息沟通必定十分强调反馈@@的@@作用@@,它是构建网络生态下政府@@和@@公众@@信息沟通的@@实质性互动@@阶段@@。政治系统只有@@完成对外输出@@@@,一@@个@@完整的@@政治过程才能得以@@完成@@。因此@@,对于@@输入@@的@@持续回应@@是现代政治系统的@@基本特征@@。[12]权威当局的@@反馈@@方式大体有@@话语性回应@@@@、行动性回应@@@@、制度性回应@@三@@方面@@[13],话语性回应@@主要是公开信息@@、解释原因@@、揭示真相和@@阐明立场@@;行动性回应@@@@主要是解决问题@@、满足诉求@@与维护秩序@@;制度性回应@@主要是立法式回应@@和@@前瞻式回应@@@@。
 
  (二@@)信息沟通的@@模式@@@@
 
  作为@@政府@@活动的@@神经@@,信息沟通不仅在传统的@@政治沟通模式@@下具有@@突出的@@地位@@,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则更为凸显@@。它是构建良性的@@网络化行政生态系统的@@基石@@,有@@利于@@促进政府@@阳光行政的@@运作和@@增强@@Web2.0时代多元治理的@@成效@@。
 
  在电子政府@@背景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有@@管理型@@@@、协商型和@@参与型@@三@@种模式@@@@。在管理型@@模式@@下@@,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机制@@是网上报税@@、“一@@站式政务@@超市@@”和@@政府@@信息公开@@@@;在协商型模式@@下@@,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机制@@是电子投票@@、民意调查和@@电子会议@@;在参与型模式@@下@@,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机制@@是自@@治和@@多元治理机制@@@@,政治参与和@@网络市民社会得以@@加强@@。[14]在前两种模式@@下@@,信息沟通是垂直流动的@@@@;而在参与型模式@@下@@@@,信息沟通是平行的@@@@、全方位的@@@@。因此@@,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互动的@@参与型模式@@是双向互动@@的@@高级应用阶段@@。
 
  围绕这几种模式@@@@,政府@@、社会与公众@@之间出现了@@新的@@互动类型@@,即@@G2C、C2G、G2B、B2G、G2N、N2G等@@,它不仅有@@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且提升了双方的@@交互程度@@,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了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其中@@@@,双方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又分为@@“政府@@主动@@—公民被动式@@”双向互动@@,“政府@@被动@@—公民主动@@式@@”双向互动@@,以@@及@@“政府@@主动@@—公民主动@@式@@”双向互动@@。“政府@@主动@@—公民被动式@@”双向互动@@,是指政府@@就公共政策建议@@、政府@@事务处理评价@@、窗口形象@@、问卷调查等@@主动向公民提出网络议程@@,公民按照政府@@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一@@次@@或@@多次@@反馈@@@@,从@@而完成双方的@@信息互动@@;“公民主动@@—政府@@被动@@式@@”双向互动@@,是指公民根据相关规定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要求@@政府@@给予相对应的@@解答@@、表@@态@@、承诺或@@处理@@,并根据不同的@@进程和@@结果@@,双方的@@信息互动会多次@@反复进行@@。尤其是在危机事件处理或@@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情况下@@,这样的@@方式较为典型@@。“政府@@主动@@—公民主动@@式@@”的@@双向互动@@@@,是指无论政府@@还是@@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投身其中@@@@@@,并通过良性互动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这主要体现于@@事关全体公众@@利益的@@@@、全国性的@@重大公共政策决策等@@的@@制定与出台等@@方面@@。
 
  另外@@,政府@@与公民之间双向的@@信息互动@@,不仅是对单向输出@@的@@补充与提高@@,还能增进与促进公民参与意识的@@觉醒与参与层次@@的@@提升@@。对此@@,国外的@@学者曾提出过@@“参与阶梯@@”模型@@、“政策质量@@”模型@@等@@来探讨公民参与的@@层次@@与质量@@,如美国学者@@Arnstein提出了公民参与的@@@@3个@@层次@@@@、8个@@梯次@@@@,即@@不参与@@、象征性参与和@@实质性参与@@,每一@@层次@@是公共参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实质性参与是民主参与的@@最高层级@@,主要是协商性参与@@、代表@@性参与和@@决策性参与@@。[15]在电子政府@@背景下@@,政府@@和@@公民双向沟通的@@信息互动恰恰能促进公民的@@实质性参与@@。当然@@,就不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而言@@,构建网络时代@@公民参与和@@政府@@反馈@@之间信息沟通模式@@就各有@@特色@@,但@@“输入@@—输出@@”或@@“传播@@—回应@@”的@@实质内涵未发生变化@@。
 
  (三@@)信息沟通的@@效果@@——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为例@@
 
  上述已将信息沟通的@@过程@@予以@@描述和@@分析@@,但@@不管过程本身模式@@如何建构@@,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沟通效果始终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而信息沟通效果的@@评估因其涉及颇广@@、视角颇多@@,故而@@并无统一@@的@@评价模式@@@@。有@@从@@沟通媒介@@,也就是@@媒介能为信息沟通做些什么来评价@@;有@@从@@反馈@@的@@角度去考察@@,涉及反馈@@的@@及时性@@、准备性与全面@@性@@;有@@从@@整体性来评价@@,涉及沟通中@@的@@政府@@@@、网络平台@@@@和@@公民三@@者综合因素等@@@@。
 
  ⒈关于@@媒介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估@@
 
  “媒介效果是指个@@人或@@社会实体接触一@@条@@或@@一@@系列大众媒介信息后因大众媒介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16],强调传播@@对于@@政治系统的@@影响效果早在迦洛@@(Galnoor)、缪勒@@(Mueller)、费根@@(Fagen)、阿尔蒙和@@波尔@@(Almond& Powell)的@@著作中@@有@@所体现@@。瑞波士等@@@@(Rivers,et al.)曾将政治沟通分为四@@大重要的@@领域@@,其中@@@@之一@@是媒介对政府@@的@@影响@@,如官员使用媒介@@,新闻对官员的@@影响等@@@@。[17]席莫尔@@(Seymour-Ure)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会影响五种政治的@@关系@@:个@@人与政治系统的@@关系@@;政治系统整体与其所属机构间的@@影响关系@@;机构与机构间的@@关系@@;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18]20世纪@@70年@@代@@,尼谋等@@人的@@政治沟通研究的@@重点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互动为主@@,并以@@大众媒介为重心@@。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沟通中@@的@@信息设计@@、符号@@、语言@@、文字等@@也被加以@@重新审视和@@考虑@@,从@@而成为政治活动过程中@@整体信息沟通的@@一@@个@@方面@@。
 
  在网络时代@@@@,评估媒介的@@信息传播@@效果大体涉及网络论坛@@、门户网站@@、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等@@对网络政治的@@传播@@影响@@,方法不一@@@@,各有@@侧重@@,且案例分析较多@@。
 
  不论是对传统媒介效果的@@评估@@,还是@@对当代网络条@@件下媒介效果的@@分析@@,均体现了一@@种导向@@@@,即@@“公民话语@@”(Civic Discourse)导向@@。公民话语@@,也就是@@市民社会所有@@成员广泛参与民主生活所使用的@@集体话语@@。它不是官方话语@@,也不是民俗话语@@,而是充实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领域的@@话语@@。具体体现为@@:为民众提供了分析和@@评价媒介控制和@@力量的@@基本框架@@;媒介效果的@@知识是民众的@@社会或@@民主参与的@@重要资源@@。[19]
 
  ⒉从@@政治系统的@@反馈@@来判断信息沟通的@@效果@@@@
 
  判断反馈@@是否有@@成效取决于@@反馈@@时效是否能够满足成员现行需求@@,或@@预期@@需求的@@满足等@@@@。当公众@@接收到@@反馈@@后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或@@价值认知再次@@@@将需求输入@@政治系统@@,寻求继续的@@反馈@@@@,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形成了持续不断的@@信息互动过程@@。于@@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三@@重互动@@:第一@@@@阶段@@,反馈@@成功地满足了现行需求或@@避免了未来需求的@@出现@@@@;第二@@@@阶段@@,培育出传到@@权威当局的@@支持态度@@@@;第三@@@@阶段@@,通过外溢性影响@@,从@@总体上对权威当局或@@环境的@@满足@@,可能使成员保持满足于@@诸如制度规则或@@共同体这些政治目标@@,或@@使他们取消对后者的@@敌意@@。[8]380当然@@,如果反馈@@失败@@,就会出现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
 
  ⒊政府@@、网络平台@@@@、公民三@@者联运的@@整体效果@@
 
  参与和@@竞争始终是政府@@和@@公众@@信息互动的@@组成部分@@,双方既借助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自@@我赋权@@,同时@@又藉以@@进行信息沟通@@,并展开非对抗性的@@话语权争夺@@,进而形成良性的@@互动@@。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就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质量@@、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技术成熟度和@@公民自@@身的@@参与条@@件三@@者的@@联动@@,方能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20](参见图@@@@4)。
 
  注@@:引用原图@@时略@@有@@修改@@。
 

图@@4 公众@@、电子政务@@@@平台@@@@、政府@@三@@方互动有@@效@@因素@@
 
  ⒋“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之网络信息沟通@@效果评价@@
 
  2006年@@,人民网@@开设了@@“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经过两年@@的@@试运行@@,于@@2008年@@正式推出@@,以@@期@@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提供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平台@@@@。2009年@@,有@@8个@@省推行制度化回应@@网友留言工作@@,2010年@@增加到@@@@15个@@,2011年@@扩展至@@18个@@,2012年@@达@@19个@@。截至@@2016年@@10月@@26日@@,留言板共留言@@963058条@@,历史总回复@@592446条@@,也就是@@“六成多留言获得回复@@”,正逐步探索出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时代课题@@。
 
  首先@@,从@@留言量@@@@、回复量@@及回复率来看@@,留言量@@及回复率颇耐人寻味@@。通常而言@@,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越高@@、频次@@越多越能体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换言之@@,留言量@@、回复量@@及回复率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但@@表@@@@3的@@统计@@显然@@不能佐证这一@@结论@@,若是再加上@@GDP的@@指标@@,则更能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
 
表@@3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量@@@@、回复量@@、回复率及@@GDP统计@@[21]
 
  注@@:数据起迄时间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26日@@。
 
  表@@3统计@@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网络问政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两者排名前@@10位的@@重合率仅@@30%。即@@使结合留言数来综合评估@@,这种正向关系也并不明显@@。这一@@点在国外的@@早期@@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BesleyTimothy、Burgess Robin通过对@@1958-1994年@@印度政府@@应对食品短缺的@@数据分析@@,得出富裕的@@政府@@并不一@@定就比贫穷政府@@有@@更高的@@回应@@率的@@结论@@[22]。扩展至整个@@舆情回应@@@@,这样的@@结论也是正确的@@@@。人民网@@发布的@@@@《2016年@@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指数评估报告@@》也指出@@,2016年@@1月@@-8月@@,48小时之内省级政府@@应对公共舆情事件的@@回应@@率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为回应@@率@@≥90%的@@,有@@四@@川@@、江西@@、广西@@、湖北@@、新疆@@、陕西@@、福建@@、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第二@@@@档次@@为回应@@率@@≥80%的@@,有@@北京@@、浙江@@、湖南@@、河北@@、山西@@、黑龙江@@、上海@@;第三@@@@档次@@为回应@@率@@≥60%的@@,有@@江苏@@、安徽@@、河南@@、广东@@、贵州@@、重庆@@、天津@@、吉林@@、内蒙古@@、山东@@。[23]不管怎样@@,它至少可以@@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加强和@@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大大推动了公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及使用水平的@@整体提升@@,网络留言板留言数量的@@快速增长亦在情理之中@@@@。
 
  其次@@@@,从@@主题热度及留言条@@数@@来看@@,城建@@(71774条@@)、交通@@(52247条@@)、三@@农@@(42601条@@)遥遥领先@@,当然@@,拆迁@@(33522条@@)、教育@@(30907条@@)、环保@@(27174条@@)、治安@@(16182条@@)、就业@@(11361条@@)、医疗@@(10677条@@)等@@也是网民关注@@@@的@@热点@@(参见表@@@@4)。大部分是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也是公民网络问政的@@重点和@@热点@@。学者孟天广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指出经济发展类议题@@(交通@@、就业@@、企业和@@文化娱乐@@)的@@关注@@@@度最高@@,86.9%的@@网民发帖涉及该议题@@,民生福利类议题@@(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治安@@@@)次@@之@@,63.8%的@@网民提出相关诉求@@@@,关注@@@@国土建设类@@(拆迁@@征地@@、市政建设@@)、农村类和@@贪腐类议题的@@帖子也分别占三@@分之一@@左右@@。[24]另外@@,主题热度及留言条@@数@@也在@@“地方领导留言板@@”省级领导各职能领域留言量@@中@@得以@@反映@@。
 
表@@4 主题热度及留言条@@数@@
 
  再次@@@@,从@@问政的@@制度化角度来看@@,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的@@回应@@性@@,亦即@@政府@@和@@公民沟通的@@重要性@@,但@@这样的@@特征@@需要通过制度来加以@@约束@@、固定和@@强化@@。目前@@,全国共有@@@@19个@@省市区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现以@@建立与否作为@@评测标准@@,通过对@@比来判断问政的@@制度建立对于@@网络问政的@@影响@@(参见表@@@@5)。
 
表@@5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问政制度建立与否的@@回复率@@[21]
 
  从@@表@@@@5统计@@可见@@,建立问政制度的@@省份@@回复率平均值为@@56.15%,未建立问政制度的@@省份@@回复率平均值为@@@@27.35%,两者相差一@@半@@,说明网络问政制度建立与否与公民网络问政呈正相关关系@@。
 
  总的@@来说@@,人民网@@地方政府@@领导留言板呈现出如下特点@@:低成本互动@@,高效率办事@@;回应@@规格高@@,制度化成趋势@@;凸显民生导向@@@@,民意满意度逐年@@上升@@;瞄准大数据发展前沿@@,强化数据理政@@;线上线下联动协同@@,公共治理迈向@@“标本兼治@@”;凸显建设性@@,在规则框架内实现良性互动@@。[21]
 
  (四@@)信息沟通的@@不足@@
 
  ⒈信息沟通的@@主体@@@@: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公民参与结构的@@缺失@@
 
  首先@@,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方面@@。自@@2008年@@起开始的@@大部制改革强调通过行政机构的@@兼并整改和@@政府@@职能的@@重组与调整来建立一@@个@@更有@@效@@率@@、更负责任的@@政府@@@@,并在实践上取得诸多成效@@,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渐走向正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倾向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互动@@,政府@@自@@身的@@信息服务@@理念@@、态度@@、方式等@@能力直接决定了它与公民互动的@@成败@@。政府@@自@@身意愿和@@主动性@@强@@,则它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呈现出稳定@@、良性的@@循环@@;反之@@,则是不稳定和@@无保障的@@@@。当前@@,我国行政体制的@@惯性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传统政府@@管制的@@色彩与功能@@,服务@@导向@@在理论与实践中@@有@@较大偏差@@,造成在电子政府@@背景下@@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互动的@@三@@种模式@@@@(管理型@@、协商型和@@参与型@@)中@@,管理型@@与协商型仍是主要的@@模式@@@@,参与型模式@@远远欠缺@@。而当前@@@@,我国公民的@@信息需求已不仅仅只限于@@量的@@追求@@,更多@@倾向于@@质的@@提升@@,主要有@@要求@@公共信息服务@@向针对性@@、个@@性化@@、专题化@@、系统化转变@@,公共信息服务@@形式上由公共部门的@@信息单向传递向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即@@时性信息互动式交流转变@@,公众@@的@@信息需求正由功能性需求向形式性需求转变@@。[25]显然@@,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与公民的@@信息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从@@公民参与结构来看@@。我国网民数近年@@来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6月@@,网民规模已达@@7.1亿@@,但@@公民通过网络实现与政府@@互动的@@质量及深度与之并不成正比@@。科恩曾言@@,“民主的@@广度是由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参与来确定的@@@@,而民主的@@深度则是由参与者参与时是否充分@@,是由参与的@@性质来确定的@@@@”[26]。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的@@互动深度之所以@@不够@@,从@@参与主体@@而言@@,公民参与结构存在如下几个@@不足@@:第一@@@@,从@@网民自@@身结构来看@@,所有@@年@@龄段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2015年@@比例为@@29.9%,2016年@@为@@30.4%;学历比例最大的@@群体为初中@@@@,2015年@@为@@37.4%,2016年@@为@@37%;职业比例最大的@@群体是学生@@,2015年@@为@@25.2%,2016年@@为@@25.1%。[27]相比之下@@,真正与电子政务@@@@互动较为密切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服务@@、制造等@@行业所占比例则较低@@,参与者素质@@不一@@@@、对政治的@@认识参差不齐等@@造成网络政治参与时的@@@@“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等@@无序现象的@@发生@@。第二@@@@,从@@公民获取政务@@信息的@@渠道来看@@,作为@@信息源的@@电子政务@@@@平台@@@@理应作为@@首选@@,而转发政务@@信息的@@其他新闻网站@@、微博@@、论坛等@@理应作为@@辅助@@。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所关注@@@@的@@政务@@信息多是包罗万象的@@普通新闻网站@@。据调查@@,在网民的@@互联网@@政治信息接触五大媒介中@@@@,网民访问频率高低次@@序为@@:腾讯新闻频道和@@新浪新闻频道@@(并列第一@@@@@@),网易新闻频道@@,凤凰网@@,最后是新华网@@。[28]充分的@@信息获得是公民与政府@@网络互动的@@前提条@@件@@,虽然政务@@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化对之具有@@促进作用@@,但@@一@@般新闻网站转发政府@@部门的@@重要事项@@、重大决策的@@政务@@信息属于@@二@@次@@甚至是多次@@编辑加工的@@信息@@,有@@保持原貌者@@,有@@截取要点者@@,有@@转@@、评结合者@@,甚至有@@断章取义者@@。如此一@@来@@,造成公众@@信息获取的@@不充分性@@、不十分准确@@性@@,甚至是误导@@,转而到@@政府@@网站@@加以@@核实并与政府@@重新进行求证与沟通@@,实使双方信息交流人为地增添了几分梗阻@@,并大大影响了参与的@@效率@@。
 
  ⒉信息沟通的@@过程@@:政府@@回应@@的@@欠缺@@
 
  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输入@@—回应@@”模式@@,它通常表@@现为几个@@连动的@@方面@@:公众@@通过网络进行诉求@@表@@达@@@@(制度论与非制度化@@、理性与非理性@@),政府@@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反馈@@@@,公众@@对于@@反馈@@信息的@@接受与否再传送到@@政府@@@@,政府@@通过研判再次@@@@反馈@@@@,如此周而复始@@。在这样的@@信息沟通模式@@下@@,政府@@的@@回应@@尤为重要@@,它既是面对公众@@诉求@@的@@正面回应@@@@,也是公共政策决策实施@@的@@民意基础@@,更是培养政民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较于@@传统信息输入@@渠道较为狭窄的@@不足@@,网络表@@达@@渠道多样@@,也常常掀起非制度化信息输入@@的@@网络舆论风暴@@,以@@求@@“强制性@@”地接近输入@@渠道@@。换言之@@,信息输入@@政治系统的@@数量急剧增长@@,这就迫切要求@@政治系统的@@输出@@能够及时@@、准确@@、有@@效@@,也就是@@政府@@回应@@的@@有@@效@@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制度化回应@@的@@缺陷@@。虽然我国不少政府@@机构已经构建起诸如专家咨询@@@@、政府@@网络平台@@@@热线@@、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回应@@制度@@,但@@网络舆情变幻莫测@@,无法对所有@@情况作出预见@@。此外@@,制度化回应@@需要经过相应的@@程序@@,必定消耗掉一@@定的@@时间@@,网络舆情则需要迅速应对@@,两者之间多有@@矛盾和@@冲突@@。[29]其次@@@@,在具体回应@@的@@方式上@@,存在着回应@@缺位@@、回应@@模糊@@、回应@@渠道不畅等@@问题@@。政府@@的@@回应@@性缺失会导致政民信息沟通中@@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的@@不对称@@,“不仅指结果性信息不对称@@,还指过程性信息不对称@@”[30],而过程性信息不对称又会直接导致沟通的@@阻断@@、舆论的@@恶化@@,最终带来政治信任的@@危机@@。
 
  ⒊信息沟通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电子政务@@@@的@@发展能促进也需要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息互动@@,不过@@,由于@@互动技术@@、互动主体@@间的@@种种缺失@@,导致双方信息互动过程中@@存在有@@效@@互动少@@、非理性互动等@@情况的@@发生@@,甚至出现本该互动最后却不互动的@@情况@@。从@@“政府@@主动@@—公民被动式@@”的@@互动来看@@,政府@@掌握了全社会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并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社会和@@公众@@无偿提供@@。但@@政府@@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同时@@,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基础设施如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等@@同样需要成本@@,而且双方之间沟通的@@成本@@“政府@@是主要的@@支付者@@”。[31]加上我国行政机构的@@科层制架构和@@部门壁垒@@的@@存在@@,政府@@的@@信息垄断和@@寻租现象自@@难完全避免@@,特别是为维护政治的@@稳定@@,政府@@必然会封锁@@、过滤甚至垄断某些信息@@,从@@而导致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沟通过程必然会出现政府@@回应@@的@@缓慢@@、迟滞@@、套语@@,甚至是不回应@@的@@现象存在@@。从@@“公民主动@@—政府@@被动@@式@@”的@@互动来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与否首先@@取决于@@是否能获得充足@@、真实的@@政府@@信息@@,但@@获得一@@定量的@@政府@@信息必须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成本@@。当这些成本过高或@@超出公民承受能力时@@,其和@@政府@@网络互动的@@热情会减少@@,甚至基本不参与@@。安东尼@@·唐斯曾建构过一@@个@@著名的@@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函数模型@@@@:R=BP-C+D,R表@@示投票者行动@@,B表@@示行动的@@潜在获益@@,P表@@示进行该项行动时这些获益自@@然产生的@@概率@@,C表@@示行动的@@成本@@,D表@@示作为@@行动补充的@@私人获益@@。[32]也就是@@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公民的@@参与热情高涨@@,反之@@则会出现政治参与的@@冷漠@@。问题在于@@@@,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及信息服务@@并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利益不一@@@@、内容不一@@@@、渠道不一@@的@@信息获取@@,在必定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情况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网络互动必然会出现@@“围观@@”式参与@@,互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在信息获取不足的@@情况下@@,公众@@转而从@@其他新闻网站获得政治信息@@。然而@@,网络空间@@里的@@政务@@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甚至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公民因自@@身条@@件@@、素质@@、知识结构等@@差异@@,不加以@@甄别@@,一@@味附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政务@@信息认识的@@偏差@@,甚至会造成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从@@而导致互动结果与初衷走向对立@@。
 
  政府@@和@@公民之间信息互动的@@不完善性@@,加上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久而久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蓬勃兴起和@@电子政务@@@@提供的@@这种参与的@@制度性@@、技术性不足的@@矛盾势必会导致互动过程中@@政府@@的@@输出@@失败@@,输出@@的@@失败又会导致参与的@@冷漠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三@@、加强公民电子参与和@@政府@@的@@信息沟通策略@@@@
 
  (一@@)提升政府@@和@@公民网络互动的@@效能@@
 
  罗伯特@@·达尔曾指出@@,有@@效@@的@@参与是衡量民主的@@标准之一@@@@,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与政府@@沟通的@@成效将是评判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尺@@,也是我国民主发展过程中@@的@@缩影@@,更是未来电子民主的@@追求目标@@。因此@@,提升政府@@和@@公民网络互动的@@效能@@是发展电子政务@@@@和@@促进电子公共参与的@@重要基础@@。
 
  首先@@,公众@@需求的@@广泛性@@、差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不只是公开信息@@,而且需要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地公开信息@@,避免沟通时延所导致的@@被动与不信任@@,更要提升面向公民的@@信息服务@@质量@@,做到@@可靠性@@、安全性@@、响应性和@@公平性@@[25],只有@@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质量@@,才能为电子公共参与作好铺垫@@,为网络互动奠定基础@@。公共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政府@@信息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政府@@提高决策分析能力@@、行政沟通能力@@、政治传播@@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然与社会监测能力等@@网络时代@@的@@信息能力@@。[33]
 
  其次@@@@,积极发展参与型公民文化建设@@,提升参与型公民素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传统的@@臣民文化依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这已成为参与型公民培育的@@重要障碍@@。因此@@,当前@@应从@@政治文化转型的@@角度积极培育个@@性自@@由的@@公民社会@@,突出其主体@@价值和@@权利本位@@,铸就富有@@参与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文化@@。
 
  第三@@@@,塑造理性参与的@@政治公民@@。公民参与的@@非理性不但@@破坏了政治参与的@@秩序@@,而且会造成政府@@和@@公众@@沟通的@@失败@@。理性参与强调合理@@、合法和@@公共理性@@,主张以@@协商的@@姿态和@@方式来处理问题@@,以@@实现双方的@@共赢@@。
 
  第四@@@@,公民的@@电子参与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场景开始的@@@@,缺乏公共化的@@抽象价值追求@@。因此@@,应当注@@重电子治理的@@内容与措施能够嵌入到@@公众@@的@@生活@@,塑造公众@@治理的@@自@@主性@@。[34]
 
  第五@@,加强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普及@@,提升公民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学会运用互联网@@与政府@@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
 
  (二@@)破除@@“输入@@—输出@@”的@@不对称性@@,完善政府@@网络回应@@机制@@@@
 
  有@@效@@的@@政府@@回应@@@@,应当对公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做出反应@@,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网络时代@@公众@@诉求@@的@@渠道多样@@、内容庞杂@@,加强政府@@的@@网络回应@@机制@@建设是实现电子民主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路径@@。
 
  首先@@,优化政府@@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政府@@网络平台@@@@的@@设计应始终着眼于@@交互的@@理念和@@导向@@@@,前瞻性地设计政府@@和@@公众@@网络互动的@@各项业务@@,统一@@标准@@,精心打造成熟技术支撑的@@先进沟通体系@@,优化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新闻发言人@@、问政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制度和@@技术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交互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层级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不断优化政务@@流程@@,突破科层制下条@@块分割的@@弊端@@,特别是具体业务流程链的@@整合@@。政府@@网络平台@@@@交互功能的@@强化既可以@@便利公众@@信息的@@输入@@@@,又可以@@准确@@快捷地予以@@输出@@@@。
 
  其次@@@@,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与引导机制@@@@。结合政府@@网络平台@@@@和@@各种社会化媒介的@@优势@@,敏锐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研判舆情走向及规律@@,使政府@@网络回应@@常态化@@、规范化@@、效率化@@。
 
  第三@@@@,针对政府@@网络回应@@的@@不及时@@、不完备等@@问题@@,一@@方面要完善政府@@网络限时回应@@制度和@@问责制度@@,摆脱拖沓推诿现象@@;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网络回应@@反馈@@的@@评议制度@@,以@@相应的@@标准来测评政府@@网络回应@@的@@效率@@。通过上述措施@@,努力构建政府@@积极主动@@、公民积极参与的@@良性@@“输入@@—输出@@”机制@@。
 
  (三@@)发展社会资本@@,培养公民和@@政府@@的@@互信@@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信任@@、规范及网络@@,希冀通过合作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规范则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路径@@。
 
  针对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与政府@@的@@沟通所面临的@@互动性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过规范来予以@@调节@@。互惠则是规范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它又分为均衡的@@@@、普遍化的@@两种@@。均衡的@@互惠是指人们同时@@交换价值相等@@的@@东西@@;普遍化的@@互惠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里无报酬和@@不均衡@@,但@@交换关系持续进行@@,并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期@@望@@。[35]公民与政府@@之间不是均衡的@@主体@@@@,无论是现实交流中@@的@@垂直关系@@,还是@@网络互动中@@的@@平衡关系@@,因此@@,普遍互惠是双方的@@不二@@选择@@。通过这样的@@互惠@@,促进公民和@@政府@@之间互信的@@持续增长@@,这种增长能使对方对自@@身产生信任@@,进而对于@@交流的@@信息产生信任@@,经过持续良性的@@运转@@,可以@@使互信基础得以@@扩大@@。公民的@@利益表@@达@@@@、诉求@@、反馈@@等@@所传递给政府@@是可信的@@@@,政府@@的@@政策出台@@、重大新闻@@、业务事项等@@传递给公众@@也是可信的@@@@,这种互信对于@@构建一@@种更为良性的@@政治互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谓@@“遵循了这一@@规范的@@共同体@@,可以@@更有@@效@@地约束投机@@,解决集体行动问题@@。”[36]
 
  其次@@@@,通过制度层次@@的@@制约来规范政府@@和@@公民的@@网络互动@@。对于@@政府@@而言@@,应通过制度构建@@,明确政府@@信息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与公民互动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公民诉求@@回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公民而言@@,对其网络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既赋予其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与政府@@互动的@@权利以@@及@@正当诉求@@的@@权利等@@@@,但@@也要对其网络活动实施相应的@@监管@@,使其活动处于@@规范中@@@@,从@@而减少社会的@@冲突@@。
 
  “公共对话衰败@@”是对一@@个@@缺乏沟通的@@政治体系的@@真实写照@@,是非民主行政的@@症结所在@@,是发展电子政务@@@@的@@主要障碍@@。如何建立一@@个@@良性@@、顺畅@@、互信的@@信息沟通模式@@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李章程@@(1979—),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电子政务@@@@与公文政治@@,发表@@论文多篇@@,2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本文刊载于@@@@《电子政务@@@@》2017年@@第@@4期@@,转载引用请注@@明@@。
  李章程@@. 网络时代@@公民和@@政府@@的@@信息沟通分析@@[J]. 电子政务@@@@, 2017(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