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翁安@@、云南孟连的群体事件刚平息不长时间@@,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近日又发生上访民众冲击市委机关的事件@@。在社会@@“民怨@@”有所加重的今天@@,如何切实化解@@此类群体事件@@,是对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考验@@。

  根据陇南@@市委的说法@@,该市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陇南@@市委上访@@,要求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他们面临的住房@@、土地和今后的生活等问题作出答复@@。市委和相关部门的官员及时进行了接访@@,但未与上访人员意见达成一致@@。当晚@@,聚集和围观民众陆续增加@@,部分聚集人员冲击市委机关@@,砸坏部分车辆和办公设施@@,打伤维护秩序的武警战士@@。

  从陇南@@市委对此事的通报来看@@,市委对此事的处理态度应该说是很克制的@@,但为什么上访民众拒绝与市委主要领导对话@@,反而听从了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最终酿成事端@@?我想@@,这里面的一个教训@@,就是上访民众对当地政府@@的不信任@@。民众认为他们的利益诉求未必在市委领导那儿就能得到公正的处理@@。而民众之所以会形成此种心态@@,当然与我们的一些官员平时漠视群众利益@@,他们的诉求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有关@@。

  事实上@@,我们收集和反映民意的机构并不算少@@,但从近年来@@@@“民怨@@”有增无减的态势来看@@,这些机构并未完全起到疏解民怨@@@@、化解@@民气的@@“防火墙@@”作用@@。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就在于这些民意收集机构没有压力@@,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压力当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这样就会使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直到问题和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我们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但由于民众事实上@@无法直接评价他们的工作@@,也就使得他们没有压力去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和要求@@,以至每年的@@“两会@@”都能看到@@,有的代表和委员提一些无关痛痒的议案和提案@@,平时就更少见他们与民众打成一片了@@。再如@@,各级政府@@的信访部门本是专为收集民意@@、反映民意而设的@@,但由于它的权责有限@@,只起一种信息中转站的作用@@@@,只是把群众的各种反映和要求向有关部门传达而已@@,至多是督促一下@@,事情能否解决与他们的业绩无关@@,因此@@,他们没有压力和动力去为民众服务@@,有点责任心的会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民众@@,一些民众的意见和要求则被束之高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反映民意多起来了@@,网上基本可以实现有效的民意表达@@。但很大一部分的网络民意也就是止于表达而已@@,并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问题也出在没有政府@@机构对此负责@@。

  在笔者看来@@,要传达民意@@,有效化解@@日渐积累的@@“民怨@@”,除了加强人大政协的政治信用和政治权威@@,使其更好地负担起传递民众心声的责任@@;以及建立起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充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外@@;最重要的是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改造信访部门@@,提升其权限和职责@@,使其直接隶属于当地的行政首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并将民意的收集和反馈作为信访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业绩@@。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去切实回应民意@@,最大程度地保障民意的实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