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原副市长吕@@金宝@@、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海风涉嫌受贿案@@,两人被逮捕的正式消息经@@《检察日@@报@@》报道后@@,被全国众多媒体和网站转载@@,广为人知@@。然而@@,直到@@2月@@6日@@晚@@,吕@@、王二人仍以@@“正面@@形象@@@@”出现在马鞍山@@市的政府@@网站@@上@@,并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2月@@8日@@《新安晚报@@》)

  客观地说@@,这次@@贪官恋栈不是他们的错@@。两人已经坐了班房@@,不可能指挥工作人员继续宣扬其丰功伟绩@@。要错就错在有关工作人员的失误@@:政治敏锐性不强@@。其实@@,这个@@责任也不完全在具体的工作人员@@。如果要打板子@@,起码有一半@@打在他人身上@@。

  长期以来@@,我们的官员都被供奉在神龛里@@。除了极少数特殊时@@期外@@,没有谁敢对神龛里的菩萨指手画脚@@。群众只有顶礼膜拜的份@@,而无说三道四的权利@@。官员在台上坐一天@@,就神气一天@@;坐一时@@辰@@,就光彩一时@@辰@@。即便官员做了错事@@,甚至露出了贪腐马脚@@,但只要还在台上@@,就得@@“正面@@形象@@@@”示人@@。否则@@,就是大不敬@@。去年@@,有位记者发表了一张@@“区长低头照@@”,结果立即被辞退@@。受此思想影响@@,马鞍山@@市政府@@网站@@工作人员@@“反应迟钝@@”,也属情有可原@@。没有正式文件或上级通知@@,谁敢擅自让领导@@“下台@@”。

  将落马官员的@@“正面@@形象@@@@”与在位官员的@@“负面@@形象@@@@”事件联系起来@@,一个官员形象@@@@问题跳了出来@@。官员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始终@@“正面@@”,还是一半@@@@“正面@@”一半@@“负面@@”,抑或全@@“负面@@”?纵向挖掘@@,从中国历史找答案@@,肯定是前者@@。横向比较@@,不少国家趋向后者@@。美国奥巴马新政府@@成立不到一个月@@@@,由新总统提名的政府@@官员@@,已有多位尚未上台便声名狼藉@@。多年前@@,当老师点评课文@@“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拐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时@@,把其当作了民主的反面教材@@。现在回过头来看@@,《竞选州长@@》这个@@反面教材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普通公民在当官前好坏一般没人管@@,一旦涉足官场@@,未立先破@@,形象@@“先负起来@@”,而且自始至终@@,负面@@新闻不断@@,批评之声不绝@@,除非下了台@@。在这样的舆论钳制下@@,官员在台上只得规规矩矩@@,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相反@@,在正面@@形象@@@@耸立的官场@@,“正面@@形象@@@@”衍变成了官员作奸犯科的最佳保护伞@@。

  历史证明@@,实践也证明@@,官员形象@@@@“负面@@化@@”,有助于官德@@、官风@@、官场正面@@化@@。当然@@,这个@@“负面@@化@@”也不是非要把官员个个搞得灰头土脸不可@@,而是@@“拨正反负@@”,去掉粉饰@@,加强监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