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公开的步伐渐行渐快令人欣喜@@,但缺乏配套措施的单兵突进也为这项工作的未来埋下隐患@@。

  渐行渐快令人喜@@

  “以前@@,找个部委电话@@,是挺难的事儿@@。单位曾把每个人掌握的电话汇总@@,每个人发一份@@,大伙都当宝贝@@。现在@@@@,上各部委网站看看@@,电话都在@@上面@@。”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实施一年@@给自己采访带来的便利@@,《财经@@》杂志记者叶逗逗深有感触@@。

  5月@@11日@@下午@@,条例@@实施@@一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对于@@实施一年@@的成绩@@,与会者高度评价@@,第一@@个发言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更是声明@@:“今天我只谈成绩@@@@,不说问题@@。”他@@把条例@@实施@@一年@@的成绩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信息公开本身的作用@@,二是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尽管有与会者笑言姜教授只谈成绩@@@@“不符合知识分子批判精神@@”,但姜明安教授一再强调@@:“对条例@@实施@@的意义@@,对实施一年@@取得的成绩@@,不可低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周汉华同意姜明安的判断@@。他@@对成绩做了如下归纳@@:第一@@,主动公开是最大亮点@@。他@@介绍@@,专家建议稿和官方起草的最后通过稿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强调了政府@@主动公开的义务@@。条例@@实施@@一年@@来@@,在@@包括汶川地震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主动披露信息都成为政府@@自觉行动@@。

  第二@@,公民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迈出新步伐@@。据统计@@,吉林受理申请@@4万多件@@@@,上海@@9000多件@@。

  第三@@,电子政务@@有了发展@@。信息化时代@@,如果信息公开不和电子政务@@公开相结合@@,很难推开@@。可喜的是@@,过去的一年@@,各地电子政务@@有了长足发展@@。

  周汉华认为@@,“如果把这一年取得的成绩@@,放在@@建国六十年的历史中@@,甚至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发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

  单兵突进让人忧@@

  同是记者@@,《新京报@@》记者钱昊平却和叶逗逗有不同判断@@。“网上@@、114查号台@@,往往只能查到部委总机@@。通过总机问具体要采访的部门@@,却十有八九要卡壳@@。找不到我要采访的人@@,总机电话有什么用@@?”他@@说@@,有一次@@实在@@气不过@@,他@@和总机工作人员吵了起来@@。

  对于@@条例@@实施@@一年@@暴露的问题@@,与会专家有清醒认识@@。姜明安教授之所以@@“只谈成绩@@”,是因为当天上午@@,中国政法大学也就这一话题组织了研讨会@@,他@@“说的都是问题@@”。在@@强调@@“对成绩不可低估@@@@”之后@@,他@@不忘加上一句@@:“当然@@,也不可高估@@。”

  作为环境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参与了很多环境诉讼@@。他@@说@@,条例@@实施@@,让他@@们有了新的武器@@,“以前@@,信息是否公开@@,政府@@一句话@@。现在@@@@有了条例@@@@,不给我@@,我可以去告你@@,政府@@有了压力@@。”

  然而@@,使用@@“新武器@@”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王灿发介绍@@,打环境官司@@,环境影响报告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他@@多次@@希望通过政府@@调取这一报告@@,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政府@@批文可以给你@@,但报告涉及企业信息@@,不能公开@@”。

  周汉华教授归纳了条例@@实施@@一年@@的突出问题@@:

  ———各地工作不平衡@@。截止到@@5月@@1日@@,大部分省市@@、国务院部委公布了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年度报告@@。从报告看@@,各地信息公开工作不平衡现象突出@@,上海@@等地工作令人满意@@,有一些地方应付痕迹比较明显@@。

  ———结果并不太理想@@。我国信息公开的核心是主动公开@@,但实践中做得不太够@@。征地@@、拆迁@@、办公招待费@@、用车@@,这些百姓关心@@,和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却难以得到答案@@。

  ———数据不客观@@,标准不统一@@。对这一问题@@,王锡锌教授深有同感@@。他@@说@@,某省会城市信息公开数量高达@@27万件@@,经过反复询问才知道@@,连打个电话问个路@@,也算进去了@@。

  周汉华教授说@@,据他@@了解@@,年度报告的数字@@,一级一级报上来@@,“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实下@@,有些数字并不令人完全信服@@。”

  ———条例@@孤军奋战@@。因为缺乏配套措施@@,很多时候单靠条例@@@@,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举例说@@,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一些本属于应该公开的内容不敢公开@@,多是担心引发群体性事件@@。他@@认为@@,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如果不从制度上松绑@@,靠条例@@单兵推进@@,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