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制作一个电视辩论节目时@@,笔者被一个嘉宾的话语惊得目瞪口呆@@。这位嘉宾使用互联网@@统计数字@@,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当对方举出另外一组互联网@@数据时@@,该嘉宾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道@@:互联网@@统计数字怎么值得信任呢@@?

  事后回想@@,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辩论规则的问题@@@@,它还涉及对互联网@@民意@@的判断问题@@。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互联网@@能够真实地反映多数人的意见@@。事实上@@,由于互联网@@实行匿名发言@@,部分的意见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被无限放大@@,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参与讨论的读者或者受众@@,则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在@@互联网@@民意@@之外@@。因此@@,早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的虚拟性会制造虚假的民意@@@@,他们希望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以确保互联网@@民意@@的平衡@@。

  “民意@@”的另一面@@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始终存在@@@@“大众@@”和@@“小众@@”的问题@@。互联网@@把世界变成扁平状态@@,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声@@。其实不然@@,互联网@@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在@@固定的互联网@@空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地放大声音@@,吸引互联网@@使用者们的关注@@@@。正如一些新闻传播学专家所预言的@@,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将越来越趋向于@@“小众@@化@@”,人们都在@@互联网@@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并且在@@各自的领地上相互取暖@@,不断凝聚力量@@,排斥或者挤压他人的生存空间@@@@。

  这种特有的互联网@@生存状态@@,很容易形成@@“墙倒众人推@@”的舆论氛围@@。在@@“湖北巴东邓玉娇@@”案件中@@,有学者根据司法机关披露的案情@@,对案件的性质进行分析@@,却没有想到@@,互联网@@上针对其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浪潮@@,一些人在@@互联网@@上深文周纳@@,留言中充满人身攻击的字眼@@。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学者不得不选择保持沉默@@。

  互联网@@是一种虚拟的空间@@@@,部分人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价值判断@@。但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互联网@@的民意@@错觉似乎正在@@影响着决策者@@,一些政府@@官员或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往往会根据互联网@@反映的@@“民意@@”,调整或者修改自己的决策方案@@。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在@@改善中国新闻舆论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

  曾经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将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过于偏激的互联网@@舆论氛围@@,非但不能营造正常理性的表达环境@@,而且很可能会成为少数人党同伐异@@、尔虞我诈的工具@@。

  空气仍需净化@@

  互联网@@是大众@@自由发言的平台@@@@,但这决不意味着互联网@@是一个不受拘束的空间@@@@。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言论自由包括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但是@@,决不包括侮辱@@、诽谤他人的自由@@。假如把言论自由理解成为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侮辱或者诽谤他人@@,那么@@,这样的言论自由只会恶化社会关系@@,并最终摧毁言论自由@@。

  因此@@,人们在@@利用网络@@媒体发表意见的时候@@,至少应该尊重他人在@@宪法和@@法律上的权利@@,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作为发言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假如把咒骂当做武器@@,或者把群起而攻之当做批判的手段@@,那么@@,就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把互联网@@当做了宣泄个人愤怒@@、损害他人权利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