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开心@@、被@@小康@@……“此种语法看似荒谬@@,却也恰恰以此嘲弄了@@@@‘被@@’时代@@的荒谬@@”。说@@“‘被@@’时代@@”确乎有些夸张@@,但@@“被@@××”确实成了@@一种现象@@,透着弱者的委屈与无奈@@。

  应该说@@@@,任何一种流行语@@,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精炼缩写或者描摹@@,“被@@”字词@@的火热亦不例外@@。如果说@@@@“正龙拍虎@@”、“躲猫猫@@”这些词@@,是网友为了@@追求公共事件的真相而戏谑@@、嘲讽@@,表现的是公民责任意识@@,那么@@,“被@@”字词@@红极一时@@,表现出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

  这是一种微妙的诉求转变@@,而公权力却未能明察@@,一如既往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只有等到@@媒体曝光了@@或者@@“网友曝@@”了@@,才忙不迭地出来澄清@@、公开或者叫停@@。每一次@@@@,权力都被@@置于舆论的漩涡@@,被@@追问@@,被@@质疑@@,被@@调侃@@。制度建设了@@一箩筐@@,但@@仿佛权力是用于治人的@@,而不是用于反躬自治的@@,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没有念@@”。从@@“正龙拍虎@@”到@@“躲猫猫@@”再到@@目前的@@“被@@”字词@@,公权总在扮演尴尬角色@@。

  在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就存在着明显问题甚至重大缺陷@@。当然@@,这其中有权力自大和无所敬畏的因素@@,所以@@,在一次@@次@@@@“考试@@”之后@@,总有公职人员付出代价@@,道歉@@、停职@@、问罪@@,不一而足@@。

  辩证地看@@,“‘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同时@@,也应该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网络舆情@@在进入@@“‘被@@’时代@@”之后@@,公权力仍停留在@@“‘躲猫猫@@’时代@@”,就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责任编辑@@:admin